聽覺多樣性工具包:讓聲音空間更友善的指南

在上一篇〈當烘手機成了音爆機:廁所的聽覺多樣性隱憂〉中,我們探討了公共空間中因聲音設計不足而產生的各種衝擊與困擾那麼我們該如何改善,才能打造出一個更加包容、多元的聲音環境呢?本篇文章將介紹由 Arup 與 Aural Diversity Network 所共同開發的 聽覺多樣性工具包(Aural Diversity Toolkit)。它為關注聲音議題的設計者、策劃者與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設計指南與思考架構,幫助大家因應多樣化的聽覺需求。

1. 什麼是「聽覺多樣性工具包」?

「聽覺多樣性工具包」主要針對那些想要打造聲音更友善、包容度更高的公共或私有空間之設計者所使用,包括建築師、都市規劃者、聲音藝術家、教育工作者以及社會服務等領域的人士。從思維到實踐,工具包不僅提供了聲學技術的參考,也關注到社會參與、教育訓練與對話等面向,目標在於促進一個真正能容納各種聽覺差異的環境。

為什麼「聽覺多樣性」如此重要?

傳統的空間聲學或噪音管控往往參考「平均聽力」或「健康成年人的聽力閾值」,忽略嬰幼兒、老年人、助聽器使用者、噪音敏感者、母語非當地語言者等族群的特殊需要。透過「聽覺多樣性」的觀點,我們才得以更完整地看見不同群體在日常生活、公共空間或文化體驗中對聲音的各種感受與需求,並進一步做出適切的設計回應。

2. 工具包的主要特色與設計建議

根據 Arup 與 Aural Diversity Network 的說明,整個工具包可分為「Persona 模型」與「設計與技術建議」兩大部分(見 Aural Diversity Toolkit, pp. 3–5, 2023)。

2.1 Persona 模型

「Persona 模型」是工具包中很關鍵的一部分。透過訪談真實使用者(並加以匿名化),歸納出多種代表性的「角色」(persona),例如:

  • 聽力退化者(aging listeners)
  • 噪音敏感者(noise-sensitive individuals)
  • 多語背景使用者(multilingual users)
  • 有聽力輔具需求的群體(hard of hearing, cochlear implant users 等)
角色設定基於真實的生活經驗,並反映了受訪者的偏好和反饋

這些角色設定皆基於真實生活經驗與個人偏好,能在設計思考過程中提供更加「貼近人」的參考依據。例如,若要為「噪音敏感者」設計安靜的休憩角落,工具包中角色的行為模式與反饋能幫助設計者預先思考:應避免哪些尖銳聲音?如何運用材料來降低迴響?如何在空間中保留足夠的「寧靜區域」?這不僅適用於公共空間(如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公園),也可延伸到商業空間或辦公室,讓規劃者能「設身處地」體驗不同聽覺需求。

2.2 為什麼 Persona 在實際情況能發揮作用?

在傳統的聲學規劃中,我們常見的指標是「dB(分貝)數值」。然而,真正與人類主觀感受的距離往往還需要透過使用者情境來補足。Persona 概念的出現,就像在設計團隊裡新增了多個「虛擬用戶代表」,能在討論、規劃、測試過程中即時發聲,提醒大家聲音設計是否符合每種需求。在「聽覺多樣性工具包」的示例中,每個角色都有具體的生活背景、喜好與痛點,讓設計師與策劃人員能一眼掌握其核心需求。

2.3 設計建議與技術指導

在 Persona 模型的基礎上,工具包進一步提出了可操作的設計原則與技術策略,大致可分成以下四大面向(見 Aural Diversity Toolkit, pp. 17–24, 2023):

  1. 聲音空間規劃

    • 強調在開放式空間中導入適度的背景聲,避免突然的尖銳噪音或過度安靜。
    • 結合材料學(吸音、隔音、反射)以調節環境聲響,或設立安靜房、半封閉式空間。
    • 適用於辦公大樓、博物館、商場、學校等多種公共場所。
  2. 聲音體驗的個性化設計

    • 建議在空間中提供如可調節音量的設備、個人化耳機、或是差異化的音量/頻段輸出。
    • 考慮為特定族群(如聽障者或配戴助聽器者)設置輔助聽力系統(hearing loop),或提供多模態輸出(字幕、觸覺震動等)。
  3. 教育與培訓

    • 針對服務人員、管理單位進行「聽覺友善」培訓,如如何快速辨別並協助噪音敏感者、助聽器使用者等。
    • 提供手冊或工作坊,讓從業人員能掌握基礎的聽覺科學概念與溝通技巧。
  4. 社會參與與溝通

    • 倡導進行社區對話、聲音設計工作坊或公眾活動,將聽覺差異的議題帶入大眾視野。
    • 鼓勵空間使用者直接參與規劃,透過意見回饋與溝通管道,讓管理單位更了解實際需求與痛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建議都經過實際訪談與案例驗證,而非僅依賴理論模型。例如針對「兒童友善」與「老年族群」的設計,在開放式大廳中採用柔性隔板與彈性座位安排,就可同時滿足孩童活動與長者休息的雙重需求,而非單純只看噪音分貝上限。

工具包提供了設計聲學包容性環境的建議,主要聚焦於設計考量以供建築環境從業者使用

3. 工具包的後續應用與潛力

  1. 城市與社區規劃
    在城市規劃中,如何降低不必要的聲音干擾、並創造多樣且舒適的聽覺空間,越來越受到重視。工具包裡的 Persona 與設計原則能指引規劃者,思考在公園、廣場、步行區、交通樞紐等地區的聲學佈局,為不同聽力族群預留適宜的空間品質。例如,設置安靜角落、加入聲學綠植或水景,引導自然聲音與環境互動。
  2. 教育機構與文化活動
    校園或博物館等文化場所也能因應工具包提供的建議,優化空間與課程規劃。對於有聽覺障礙的學生,可在課室內放置輔助聽力設備或使用聲音導覽字幕,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與參與度。在文創展覽或演出活動中,亦可導入多感官體驗,讓所有觀眾都能享受更好的聲音體驗。
  3. 大型活動與商業空間
    展覽中心、商場、遊樂園等人流密集處,常常因嘈雜環境造成聽障族群或噪音敏感者的困擾。透過工具包提出的模擬與設計建議,便能在布局上預先避開聲音衝突或過度聚集。也可彈性增設「安靜室」(quiet room)、「減壓區」(sensory break area)等,提供有需要的人短暫休息。
聲音多樣性工具包可以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從公共交通系統聲音規劃到校園聲音空間管理皆能窺見其潛力

4. 結語:通往聲音友善社會的鑰匙

「聽覺多樣性工具包」是短期改善聲音環境的設計指南的絕佳案例。隨著城市急速發展、文化活動多元化,以及教育對特殊需求的重視,如何讓空間能夠真正因應不同聽覺需求,將持續成為重要課題。該工具包透過 Persona 角色模擬與整合式的設計建議,協助我們在思考與實踐層面更細膩地面對「聲音」,並展現對多樣化族群的尊重。

對於尚未接觸「聽覺多樣性」議題的人,這套工具包能帶來全新視野;對於已在關注包容性空間設計的人,更是提供了完整操作範本,讓聲音變革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聲學技術」,而真正融入人心,成為一種富有溫度的創意解方。

參考文獻
  • Arup, & Aural Diversity Network. (2023). Aural Diversity Toolkit. 線上資源
  • Drever, J. L., & Hugill, A. (Eds.). (2022). Aural Diversity. Routledge.
  • Arup & Aural Diversity Network. (2023). Aural Diversity Toolkit: Design Guidelines for Inclusive Acoustic Environments.

下一篇〈讓聲音「重生」:助聽裝置與音樂體驗的重塑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