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發生月球災難時(In Event of Moon Disaster, 2019)
麻省理工高級虛擬技術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Virtuality )曾透過「深偽(Deep Fake)」技術,製作了《發生月球災難時》影片與互動網站,重新建構了家喻戶曉的阿波羅11號登月故事。
太空如何成為藝術?太空發展的別樣過去及未來
與太空連結的當代藝術會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浩瀚星空對於僅能於地表生活的人類來說,都是極富詩意、熟悉又神秘的存在。當全世界的人都仰頭望向天空,面對著充滿未知的遙遠世界,無數神話、故事與創作皆為此而生。
零重力空間中的「共生」—— 藝術家徐叡平的〈泛種論〉藝術計畫
在許多向外太空探索的計畫長久以來都試圖找尋著生命的痕跡,這個未定的探索,使得與外星物種的第一類接觸(first contact)成了許多創作者得以發揮的科幻題材。追尋著這個線索,藝術家徐叡平的作品探詢著共生的各種可能。
微重力飛行中的日常儀式
在前往太空探險的飛行器中,無重力往往僅只是一個在理論上的理想狀態,而微重力則為實際中更常發生的情況,在這樣的環境中植物將失去向上生長的方向感,流體也會改變其運動規律。如果你有機會在微重力或無重力的空間下活動,你會選擇做什麼?
浮游共鳴體 Harmony in Precarity
微重力/超重力(microgravity/hypergravity),如何塑造我們對「失重聆聽」的感知體驗?如何尋求利用將聲音這一空間觀點,視為一種獨特參數的權利?
《塑膠湯》活動快訊 Plastic Soup – Invisible Matters
「氣候變遷」的龐大感令人無從下手,只能在焦慮與無助中搖擺不定—一種唐納·哈洛維(Donna Haraway)稱作「優柔寡斷的躁動(indecisive agitation)」。融聲創意攜手墨西哥跨域實驗室dériveLAB與創意空間BEMA展開國際合作,邀請長期關注藝術與科技的台灣和拉美藝術家,由自身創作出發,回應「環境感知」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