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線繪製聲音 Daphne Oram 《Oramics Machine》
Daphne Oram 於 1959 年離開 BBC,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Oramics Studios for Electronic Composition) 除了從事電視、廣告、電影和戲劇領域的商業工作,投入製作自己的錄音和表演音樂,並繼續她對聲音技術研究。
Daphne Oram 於 1959 年離開 BBC,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Oramics Studios for Electronic Composition) 除了從事電視、廣告、電影和戲劇領域的商業工作,投入製作自己的錄音和表演音樂,並繼續她對聲音技術研究。
網路技術開拓了音樂科技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串流音樂也是網路技術應用案例之一。近年來,因網路傳輸速度的進步,開發者因而發明了建構在雲端的數位音樂工作站。此外,更因網路無國界限制的優點,更多跨越地區限制、能夠多人一起在雲端創造音樂的網路音樂合作案例也陸續被開發。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基於網路技術的音樂合作案例吧!
緊接 Dick Raaymakers -THREE MAO PIECES (上),本篇將接續介紹其系列作品的第二部-長征(The Long March)。
使用「毛澤東」 這個意象本身,在大眾藝術中其實並不是一個獨特的現象,甚至它可以納入二十世紀藝術發展的整體潮流之中,從 Andy Warhol 知名的畫作《毛主席》到今天要介紹的 Dick Raaymakers 一系列的作品,都是藉由這位歷史人物作為發揮的主體。
從點描、機遇、空間到電子音樂,史托克豪森始終不斷擴大自身的音樂觀,早期作品在整體的系列化精密的控制中,漸加入隨機的因子,也因與音響工程的接觸,作品進而走向科技、實驗性的聲響建構。
除了音高、節奏、拍號和演奏技巧外,隨著科技進步發展至今,各種新興電子樂器、演奏模式及科技產品為聲響帶來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發展到了過去所用的五線譜無法完整記錄現代樂器的各種參數的變化時,藉由圖像的幫助,試圖建立一個更複雜但卻能共通的音樂語言。
在古代,人的語音作為一種與自然交流的訊號,其中,聲音的表演則依賴於祭祀儀式。音樂最早作為一種語音實踐,不僅僅是作為非語言性聲音的延伸,也作為語音語調的強化,或是對語調音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