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法國藝術家-尼爾・貝盧法的網路藝術作品《Screen Talk》
我在18年年末的時候協助V&A 博物館的「電玩遊戲:設計、遊戲與擾動」(Videogames: Design/Play/Disrupt)大展寫了一篇回顧,旨在介紹電玩在新世紀的新可能性與突破。而若我們將時間軸往回拉,望過去看網際網路剛被發明之初的電玩遊戲,或許又別有一番懷舊的驚喜。
我在18年年末的時候協助V&A 博物館的「電玩遊戲:設計、遊戲與擾動」(Videogames: Design/Play/Disrupt)大展寫了一篇回顧,旨在介紹電玩在新世紀的新可能性與突破。而若我們將時間軸往回拉,望過去看網際網路剛被發明之初的電玩遊戲,或許又別有一番懷舊的驚喜。
大家可能有在手機上玩過一些小遊戲APP,會讓玩家透過人聲來控制角色的移動。如果想要在個人電腦上達成這樣的應用,又不想要寫太多Code,我們應該怎麼透過數位工具與Creative Coding來實現呢?
Samson Young製作了一個影片和一個十二聲道裝置,作為《Muted Situations》系列作品的一部分,這個系列作品突顯了某些在日常聲音體驗中被我們忽略的時刻。透過有意識地「靜音」聲音的表層,揭示了平常較不容易注意到的聲音。Young寫了一系列簡短的教學文本,描述了他已經展演過的一些假設情境,以讓那些不容易被注意的聲音重新引人傾聽。
有時候在網路上或現場表演中,看到別人能用嘴巴製造出許多不同音色,是不是會有點羨慕呢?沒關係,現在透過數位工具跟Creative Coding,我們也能稍稍體會一下用「人聲」來演奏的樂趣!
資訊聲音化(Sonification)是能讓人用聽覺來理解周遭不可見事件與狀態的一個詩意手法。這次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把天氣資訊轉換成聲音」,像是在聆聽周遭環境變化一般的Max實作練習。完成的Max Patch程式截圖如下圖,包含了會自動顯示的位置、溫度、風速與天氣類型的Message。
人類的聽覺被限制在20Hz到20kHz之間的一個狹窄的頻率範圍,耳朵雖然無法聽到超過這個範圍的聲音,但卻可以通過身體其他感官察覺。在這個宇宙中,無限的物體每時每刻都在我們周圍產生超聲波和次聲波。這不光是許多古老詩歌靈感的來源,並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它就被用作武器和監視的潛在物質資源。那麼,這個「聽不見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工作坊由「聲音與音樂創作藝術家 紀柏豪」與「英國藝術家 Adam Sadiq」共同帶領來自不同領域的高中老師,透過接觸樹莓派與介紹資訊聲音化的概念來讓大家理解這些工具可以做些什麼事,並且目標為利用蒐集到的資訊來產生聲音。
本次呈現的作品將由「聲音與音樂創作藝術家 紀柏豪」與「英國藝術家 Adam Sadiq」帶領學員們共同創作,透過「自製空氣感測器」與「資訊聲音化」,讓參與學員理解抽象環境數據、接觸基礎電子電路與微控制器了解Maker精神、以Creative Coding創造視覺與聽覺回饋、活用Open Data與數位工具來實現更個人化的互動體驗,讓參與學員在「遊戲」與「實作」中發揮創造力,進而提升對周遭環境的關懷。
《Sonic Particles 2.0》是由Kasper Fangel Skov所開發的城市環境數據即時聲音處理系統。他將抽象的環境數據轉化為聲音,為不同的城市環境提供音樂的美學呈現,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不斷變化的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