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介紹】對鳥彈琴的那個男人——David Rothenberg
人類用文字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不需要寵物溝通師,我們有David Rothenberg。
這名哈佛畢業的跨物種音樂家/環境哲學家,認為動物語言的音樂性遠多於比人類語言,探索各種生物的聲音。
人類用文字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不需要寵物溝通師,我們有David Rothenberg。
這名哈佛畢業的跨物種音樂家/環境哲學家,認為動物語言的音樂性遠多於比人類語言,探索各種生物的聲音。
虛擬實境(VR)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普及於你我生活中,從遊戲、電影、展會到互動體驗等已不乏相關應用與作品。但目前專業VR顯示器仍要價不菲,大多數人尚未擁有自己的VR設備,如果想在家中也能擁有沈浸體驗,或是利用筆電來嘗試VR創作,我們可以有什麼選擇呢?「網頁虛擬實境(WebVR)」即是能以個人行動裝置與網路來創造沈浸體驗的解決方案。
「太空探索」在今日已不是天方夜譚,而與太空有關的藝術表達形式也隨之而生。《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即是藝術家們對人類中心思想與太空發展領域所提出的別樣想像,為一跨領域的推測性設計劃(speculative design),透過仍在開發中的科技去描述一個可能的未來,試圖以「共生」(symbiosis) 和「親屬關係」(kinship) 的邏輯想像未來居於星際之間的生活樣貌。
在後人類思潮下,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被重新檢視,各種存在實體的能動性可以怎樣透過創意科技去彰顯,讓抽象概念能被轉譯,在視覺、聽覺感官回饋種創造想像空間,即是我們能利用「資料聲音化」來實驗的場域。藝術家紀柏豪將會介紹資料聲音化(data sonification)的概念與案例,並使用Max 8軟體來進行實作。
《耳朵素描(EarSketch)》是一個由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開發的教育性質的音樂編程工具。網站介面就像瀏覽器版本的數位音樂工作站(DAW)一樣,使用者可以以 Python 或 JavaScript 兩種語言編排音軌、聲音樣本和效果。
作品-雙向傳輸(Duplex Transmission)藉由探討「無所不在的「網路」該如何被應用於展演之中」、「網路如何反應人們的行為與狀態的分佈」、「網路如何將不可視的數據轉化為樂音」、「如何將抽象資訊經過轉譯後顯得更為詩意」等問題,帶領觀眾一步一步進入作品脈絡。
在這個充滿變化而且不確定的時刻,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與經驗豐富的聲音藝術家 Yuri Suzuki 攜手合作,希望創造一個公開的平台,提供大眾表達、分享艱困時期的經驗與心得感想。
除了透過網路共同創作、分享聲音之外,以網路為技術的還可以創造什麼樣的聲音與音樂體驗呢?《同事的聲音(The sound of colleagues!)》就以網頁作為使用者操作介面,藉由可被使用者調整的辦公室聲音環境,創造辦公室聲景客製化的體驗。
Google的在線工具非常適合音樂家們線上協作!現在,Google也正將這種專業知識用於更多樂趣。 《共享鋼琴(SHARED PIANO)》是Google的一項新實驗,使你能夠與遠方的朋友一起製作音樂。
在「網路音樂與聲音專題」中,我們介紹了因為網路而可以讓使用者遠距共同創作的《Jazzari》和《Plink!》兩個案例。而網路的優點,除了可以遠距共同創作外,更可以以「平台」的型態,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分享全世界的聲音與故事。《城市與記憶(Cities and Memory)》就是一件以上述的概念創作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