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讓麥克風閉嘴的方法——Dick Raaymakers《Intona》
(圖源:V2) 《Intona》是荷蘭電子音樂先驅Dick Raaymakers於1992年所構思的音樂劇場作品,名稱源
(圖源:V2) 《Intona》是荷蘭電子音樂先驅Dick Raaymakers於1992年所構思的音樂劇場作品,名稱源
人類用文字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不需要寵物溝通師,我們有David Rothenberg。
這名哈佛畢業的跨物種音樂家/環境哲學家,認為動物語言的音樂性遠多於比人類語言,探索各種生物的聲音。
在這個充滿變化而且不確定的時刻,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與經驗豐富的聲音藝術家 Yuri Suzuki 攜手合作,希望創造一個公開的平台,提供大眾表達、分享艱困時期的經驗與心得感想。
除了透過網路共同創作、分享聲音之外,以網路為技術的還可以創造什麼樣的聲音與音樂體驗呢?《同事的聲音(The sound of colleagues!)》就以網頁作為使用者操作介面,藉由可被使用者調整的辦公室聲音環境,創造辦公室聲景客製化的體驗。
在「網路音樂與聲音專題」中,我們介紹了因為網路而可以讓使用者遠距共同創作的《Jazzari》和《Plink!》兩個案例。而網路的優點,除了可以遠距共同創作外,更可以以「平台」的型態,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分享全世界的聲音與故事。《城市與記憶(Cities and Memory)》就是一件以上述的概念創作出的作品。
德國籍加拿大裔編曲家、聲音設計師和出版人 Robin Minard 是展演空間聲音(Staged Sound Spaces)裝置領域中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自1980年離開展演空間的工作後,Minard 開始為大眾場域創作聲音裝置,他希望可以在噪音日益增加的日常環境中,透過創作刺激人類的聽覺,並讓人類恢復被忽略的感官能力。
人類的聽覺被限制在20Hz到20kHz之間的一個狹窄的頻率範圍,耳朵雖然無法聽到超過這個範圍的聲音,但卻可以通過身體其他感官察覺。在這個宇宙中,無限的物體每時每刻都在我們周圍產生超聲波和次聲波。這不光是許多古老詩歌靈感的來源,並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它就被用作武器和監視的潛在物質資源。那麼,這個「聽不見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Red Bird:A Political Prisoner’s Dream》是由一系列自然聲響(如:機械運轉聲、人聲、蟲鳴聲、鳥叫聲等等),融合其聲音形態的變化,所編織而成的一段對政治迫害的隱喻。此作品於1973年的約克大學音樂工作室誕生,作品內容涵蓋大量隱喻,且每個聲響的變化都富含其寓意,除了在聲音組成上著墨,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可謂是Trevor Wishart的經典之作。
1913年6月3日,在義大利摩德納Storchi劇院,盧梭羅(Luigi Russolo)其中一台噪音機 Scoppiatore 首次發表演出,這場超乎尋常的音樂會使觀眾措手不及。隔日,報紙對此評論道:「這是屬於未來主義者的『美好』夜晚」。即使當時觀眾反彈聲浪極大,但在此夜過後,直至今日,仍有群人繼續依循著他的腳步,踏上噪音藝術的旅程。
《A Walk through the City》是Hildegard Westerkamp 在1981年與Norbert Ruebsaat合作的作品,它結合了城市環境所構建的聲響,和Norbert Ruebsaat的同名詩作。《A Walk through the City》以它獨特的語言和聲響帶領了聽眾進入一個特定的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