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解封未訴說的歷史-Daphne Oram《Still Point》
2016 年 6 月 24,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星期五,卻是《Still Point》的重生之日。電子音樂先驅 Daphne Oram 的作品《Still Point》(1949),在沈睡了七十年後,被 Shiva Feshareki 及 James Bulley 帶上 DEEP∞MINIMALISM festival 的舞台,首度亮相。
2016 年 6 月 24,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星期五,卻是《Still Point》的重生之日。電子音樂先驅 Daphne Oram 的作品《Still Point》(1949),在沈睡了七十年後,被 Shiva Feshareki 及 James Bulley 帶上 DEEP∞MINIMALISM festival 的舞台,首度亮相。
電腦音樂是一個正在興起且日益蓬勃的領域,時至今日用電腦來幫助音樂家創作,似乎已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用程式來輔助作曲也變成一件相對前衛但卻也不這麼新奇的事了,但你可能曾想過在40年前科技還不是如此發達的年代,就有一位作曲家從錄音磁帶開始探索電子音樂的可能性,並在電腦興起的年代將其方法從錄音磁帶轉移至電腦上,同時於1987年時推出了一款極具影響力的電腦音樂合成工具《Composers’ Desktop Project》。
《我想讓你說句話(Say Something, Please)》,在實作上分為網路串接及音訊處理兩部分,使用到的工具包含Firebase Realtime Database、Web Speech API、 Soundflower、Max。
儘管噪音的特色是將我們殘忍地拉回現實生活,它在藝術的層次上絕不能僅限於狹隘的模仿再現。Luigi Russolo, 《噪音藝術宣言》
時光倒轉回 1950 年,在夜晚的倫敦,BBC 工作室仍亮著一盞燈,工作室裡的女人著迷地反覆錄音、剪接、回放,傳出斷續的聲響。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女人在無數的夜裡,用聲音鑿開了電子音樂與具象音樂的牆。
《Anthropocene》的作者Federico Foderaro將自身關心的議題全然運用Max/MSP和Ableton Live以Audio-Visual呈現,黑底白線為主的影像隨著音訊變化而不斷生成受到干擾、破壞性的連續歷程,也藉由不同畫面的安排、變化前後的效果使作品整體的「時間軸」一躍而出,顯示工業發展後的人類正式開啟了新的紀元,所帶來的影響是一連串向前的線性軌跡。
如果你以為音景地圖只有先前介紹過的Radio Aporee、鄉音苑、Nature Sound Map ,那就太掃興了!本篇將以「城市與記憶」為題,探索聲音與聆聽主體的想像互動,大飽耳福完成這趟世界音景之旅。
這次分享的《Analmosh》是一件以聲音取樣為基礎、全然使用Max/Msp的音訊編程作品,表演形式上沒有固定的內容,有相當大的開放性、機遇性,屬於現場表演(live performance)。
緊接 Dick Raaymakers -THREE MAO PIECES (上),本篇將接續介紹其系列作品的第二部-長征(The Long March)。
使用「毛澤東」 這個意象本身,在大眾藝術中其實並不是一個獨特的現象,甚至它可以納入二十世紀藝術發展的整體潮流之中,從 Andy Warhol 知名的畫作《毛主席》到今天要介紹的 Dick Raaymakers 一系列的作品,都是藉由這位歷史人物作為發揮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