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飛行中的日常儀式

                                                     (圖源:https://www.risd.edu/news/stories/nasa-funds-risd-space-design-projects)

在前往太空探險的飛行器中,無重力往往僅只是一個在理論上的理想狀態,而微重力則為實際中更常發生的情況,在這樣的環境中植物將失去向上生長的方向感,流體也會改變其運動規律。如果你有機會在微重力或無重力的空間下活動,你會選擇做什麼?想像,若是有一天人們遠離了地球的日常,換個地方到太空生活,會如何在重力有別於地球的他方創造新的日常與儀式?

長期以來無數的科學家以及相關研究單位都試圖向外探索太空的秘密。自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以來已過了五十週年的里程碑,這些日子以來,太空探索成了政治上各列強無不想搶佔先機的一片藍海。例如在去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國與美國都向火星發射了太空器。而在今年的3月14日,中國的航空計劃首次將探測車送上火星更是在國際新聞上更是佔據了幾回首頁。

然而在這些太空探索的計畫中除了科學家之外,藝術家在這樣的深度探險中開創了什麼樣的可能性,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美國太空總署(NASA)長期以來推廣著科學與藝術結合的計畫,支持藝術扮演向閱聽者傳達機構探索和發現的工具,例如攝影或動態影像紀錄的同時、另一方面,也企圖讓當代藝術有機會先於實踐提出更多的想像與假設,這些有趣又前衛的合作可以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s)「太空探索倡議」與羅德島設計學院的(The RISD Space Design Club)一些計畫中可一窺端倪。

(一)微重力飛行時的時尚美學

                                                     (圖源:https://www.risd.edu/news/stories/nasa-funds-risd-space-design-projects)

羅德島設計學院的 The RISD Space Design Club 在近期的競賽設計中,其中一組與布朗大學研究生所提案的作品 TEST-RAD (Tufted Electrostatic Solution to Regolith Adhesion Dilemma) 獲得研究機構的賞識。作品為帶有靜電,可防塵的織品材質與可做為太空衣使用。目前則在實驗性的階段,預計先使用其材質作為擦拭布料。藝術畢竟與設計不同,設計是觀察當前實際待解決的面相。麻省理工太空探索倡議實驗室(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中的藝術,則探究了尚未發生的各種可能性,討論「在環繞式的太空飛行器的微重力的空間裡」才能達到的藝術或思辨設計的形式。

                                                    (圖源:https://www.media.mit.edu/posts/from-deep-sea-to-deep-space/)

例如,在麻省理工
太空探索倡議實驗室(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支持下而進行的服飾創作計畫:Mollastica – From Deep Sea to Deep Space 連結深海與太空,這兩個對於人類來說極難生存的環境。「太空倡議計畫」策展人兼藝術家-劉昕,試圖創造能夠在極惡環境中讓人穿戴的服飾。她認為地球深海如同太空探索的領域,仍有許多未知等待人類探究。「人們前進這些黑暗環境時的經驗是否雷同?」以此為出發,計畫結合深海水母的形象,創造能夠於微重力空間穿著的服飾。從材質的使用、造型的設計,都有其考量之處。而透過與服裝設計師的合作、使用了在海灘、沿海地帶攔截回收利用的塑料廢料製成的材料廠牌 Parley’s ocean plastic® yarn 的材質來製造,她在無重力飛行(Zero-Gravity Flight) 的實驗中,以舞蹈這種表演性的方式,密集的伸展與肢體舞動來測試這個穿戴裝置,。

(二)微重力飛行時的交響樂隊

                                                             (圖源:https://www.media.mit.edu/posts/from-deep-sea-to-deep-space/)

在微重力空間的音樂形式是什麼?在此特殊的環境下所創造的樂器會以什麼形式出現?
由藝術家、研究者Nicole L’Huillier、 Sands Fish 和  Thomas Sanchez Lengeling 三人所發起「Telemetrons」交響樂計畫,為了空間的特殊性質打造三種樂器:Núcleo、Satélite 和Monolito。從人與非人(物件或生物)之間的流動互動舞蹈,作為發聲動力產生的源頭。並希望透過此計畫,能夠產生刺激進而作為太空文化創作的開端。這樣的樂器,會以何種形式發聲?會以何種造型、演奏方式出現?以聲音與音樂作為對話空間的隱喻,創作者表示,他們的計畫旨在開啟太空樂器的創造開端,建立起的一個對話的平台。

(三)微重力飛行時的飲食饗宴
                                            (圖源:https://www.media.mit.edu/projects/Interplanetary-Gastronomy/overview/)

飲食與烹飪的文化,在特殊的環境下又會如何發展也著實令人感到好奇!
食物與飲食文化向來維繫與支持人類情感,以及社交的重要文化形式。然而例如麵包——在許多地區與族群所賴以為生的主食麵包,則被 NASA 禁止在太空飛行器中食用。因為麵包的微小碎屑,很有可能對設備和人的肺部造成重大損害。

而藝術計畫〈Food for Earthlings〉的發展,即是考量到在太空器中,長時間活動的狀態下可能進行的任何烹飪形式。不僅是考量到足以維生的營養攝取而已。Maggie Coblentz 研究在戰爭或極端氣候環境中的飲食烹飪方法與食物特徵,製作出一本假設性的食譜。其中有藍色的藻類魚子醬,被裝在圓形的盒子中。就如同一個個小地球,可一解長時間飛行在太空的思鄉之情。而富含鐵質的血液味棒棒糖,可以滿足人類在不食用動物下對肉類的懷念,與豬血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這一系列持續進行中的創作與實驗,曾在2019年的林玆電子藝術節(SEI Exhibition at Ars Electronica 2019)中被展示出來。透過藝術家想像力與創造力下的太空探索計畫,或許也可以成為一種科技發展的指標。成為未來某個時空中能夠具體呈現的創作,甚至在不遠的某一天相當實用也說不定!

 

撰文者:施雅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