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科技藝術跨域專案與「擴散耦」:從跨領域培力到策展實踐

本次講座「科技藝術跨域專案與『擴散耦』:從跨領域培力到策展實踐」邀請到國科會「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研究計畫」夥伴,以2023年12在高美館展出的當代藝術展覽「擴散耦」為題開展。

此計畫支持了9組科技藝術跨域團隊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由策展人黃雅玲教授,以及參與「異自然」計畫的藝術家李宸安,與「島嶼演繹」計畫的藝術家劉以立,和大家分享他們是如何透過這些計畫來培育和支持跨校、跨機構乃至跨領域的人才,共同探索自然、科技與藝術的互動與共生。

 

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研究計畫:跨域合作的挑戰

策展人黃雅玲教授在介紹「擴散耦」展覽時,分享了她的策展理念與過程,此展覽集合了不同領域的科研實驗,以藝術形式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在策劃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有效協調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團隊,確保每個團隊的獨特視角和成果都能在展覽中充分展現。

由於各團隊的專業領域和研究重點各異,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呈現個別項目的獨特性,又能確保整體展覽的主題與敘事一致性。透過多次跨領域討論與協調會議,促進各團隊間的理解與合作,策展團隊與藝術家、科學家之間的密切合作,通過反覆的饋與調整,逐步形成兼顧各方需求的展覽架構。這些溝通與協作使得「擴散耦」展覽成功整合多元觀點,成為一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科技藝術展示平台。

 

藝術家李宸安則分享了「異自然」計畫,該計畫以新媒體探討了自然與人為之間的關係,並以多感官的方式呈現互動過程。

李宸安自2012年起運用計算機程式設計、數位製造與互動技術作為創作媒介,透過數位技術擴展感知的邊界,致力於尋找虛擬環境與現實空間之間複雜美感的交會點。在「異自然」計畫中,他與大家分享了如何以新媒體探討自然與人為之間的關係,並以多感官的方式呈現互動過程,也談到了團隊在計畫中如何克服技術與表現形式的挑戰,並通過多次嘗試與合作,成功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作品。

 

最後,劉以立介紹了「島嶼演繹」計畫,該計畫以媽祖為研究基地,探討了人機共舞的可能性,將舞者的動作與機械手臂結合,創作出了一系列數位織品與互動裝置。他也提到,在合作創作過程中,團隊在要如何平衡科技與藝術,並通過多次現場試驗達成作品的呈現,是讓參與者彼此學習,並激發出創新想法的重要過程。

 

模糊的起點,創新的驅動:從跨域挑戰到未來共生的探索

在這些計畫的進程中,參與者們從一開始的模糊與不確定逐漸走向清晰與共識。科技與藝術本是看似迥異的領域,然而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兩者相互作用,激發出超越單一領域的創新成果。這種跨界的合作改變了參與者對自身專業的理解,並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個過程或許也提醒我們,當面對未知時,初期的不確定性並不可怕,反而可能是創新萌芽的土壤,唯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調整,才能真正達到跨領域的共生共創。

本次講座也讓我們看見,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並非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或形式的實驗,而是需要跨領域的深度理解與協作。創新往往源於跨越學科邊界的合作與不斷嘗試,這些計畫體現了不同領域間的互補性,也促使人們思考如何突破自身的侷限,探索更多可能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