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聽覺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從鳥鳴、汽笛到人群嘈雜的背景,聲音無處不在,而我們也常不自覺地將「聲音」等同於「美妙」。然而,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中,聲音的感知並不僅限於耳朵,甚至不僅侷限於「聽到」這一途徑。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Aural Diversity: Do You Hear Differently》這篇文獻,一同了解「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吧!
聽覺的多元視角
聽覺意味著使用耳朵接收聲音,並識別、理解、享受或對其感到困擾。耳朵是人體最複雜且緊湊的器官之一,因為它們擁有許多部分,包括微小的骨頭,所有這些部件必須共同運作,除了外耳,聽覺系統還包括中耳和內耳,以及神經和大腦(見下圖)。聽覺不僅僅是耳朵的功能!感官根據情況協同工作,幫助我們理解和導航周圍的世界。
我們的聽覺系統並不僅僅是將聲音輸送到大腦處理的簡單過程,每個人對聲音的感知都因耳朵的構造、生活經驗與身體狀態而不同。有些人對高頻率聲音敏感,甚至能察覺到細微的聲音變化;而有些人則只能聽到低頻聲音,並且更容易感受到音樂或聲音帶來的振動。在這樣的多元背景下,聲音的「美」或「好壞」其實並不存在單一的標準。
例如,在許多多元文化的社群中,某些聲音如鐘聲、海浪聲被認為具有療癒性,但也有些人認為這些聲音過於刺耳,甚至會帶來不適。聲音的美感取決於每個人的聽覺特質,也因此,對聲音的接受與體驗自然也應因人而異。
多感官聆聽:聲音的多重感受
蘇格蘭籍的打擊樂演奏家伊夫琳·格蘭尼(Dame Evelyn Glennie),12歲起即因耳聾而不再依賴耳朵來「聆聽」,卻成為了國際知名的音樂家。她曾說:「聽覺基本上是一種專門的觸覺。」對格蘭尼來說,聲音是振動,她用手指、手臂甚至是身體去感受這些聲波的震動。這種「觸覺聽力」不僅突破了傳統對「聽」的理解,還重新定義了「聲音」在不同個體中的重要性。
正如格蘭尼的實踐,聲音並不僅限於被耳朵聽到。當我們用手輕觸物體,感受其細微震動時,也是在用觸覺「聽」聲音。聽覺與觸覺的協同作用,讓不同感官一起參與了「聲音」的構成。例如,格蘭尼在演奏時鼓勵觀眾手持氣球,以便透過氣球傳導的振動來體會聲音的韻律,讓聾者也能享受音樂帶來的情感。
聲音與多元平權共融的可能
探索聽覺多樣性的意涵,不僅是對聲音美學的新理解,更是為聽覺弱勢者創造了一個更平等的藝術世界。在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中,如果我們能理解每個人對聲音的獨特反應,並以此作為基礎進行創作,就可以讓更多人擁有真切的參與感和共鳴,這也是多元平權的核心所在。在這樣的共融藝術場景中,無論是用耳朵、身體,還是心靈去「聽」聲音,都同樣具有意義。聲音不是僅僅供一小部分人獨享的,而是一種能引發連結、理解和對話的普世媒介。
每個人聽到的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聽力需求也有所不同,當我們對這種差異保持敏感和同理心,就能更尊重他人,並欣賞聲音多樣性的美。透過重新思考聲音的意涵,我們得以讓多元的聲音感知成為共融藝術的一部分,使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聽覺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就如約翰·M·赫爾(John M. Hull)所說:「透過聆聽雨聲,我感受到了世界的連結——聽覺不只是接收聲音,更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下一篇
延伸閱讀
《地方創造音樂》聲響單車共創活動 Place Making Music Workshop
《樂齡聲音感知與音樂表達》計畫 Sound and Musical Expression for Seniors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