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靜止、緩慢,有時甚至會覺得一段5分鐘的樂曲,前後聽起來並沒有什麼變化,和許多電子音樂作品相比起來截然不同,這可能是你聽法國作曲家Éliane Radigue的作品常會有的感受。
剛過90歲大壽的Éliane Radigue,於1932年出生於巴黎的普通商人家庭,從小學習鋼琴、豎琴與音樂理論。二次世界大戰後,Radigue和丈夫住在尼斯機場附近,在那裡,她發現自己對飛機螺旋槳發出的獨特聲響感到異常的著迷,就像人們聆聽一首精心編排的音樂一樣。「我聽到了這個聲音,然後開始到處聽到它。」Radigue說,「當什麼都沒有發生時,我還是能聽到它。它變成了我的。」她從飛機與日常生活的聲響中找到一種聆聽音樂的方式,也開啟了她後來的創作之路。
成為具象音樂大師的學徒
1952 年,Éliane Radigue第一次在廣播中聽到具象音樂創始者 Pierre Schaeffer 的作品《Étude aux chemins de fer》,更加深刻了她認爲「任何聲音皆可為音樂」的想法。三年後,她進入了Studio d’Essai 實習,成為Schaeffer和Pierre Henry的學徒,在這段時間,Radigue學習到了如何使用電子樂器、錄音設備以及磁帶錄音等技巧。即使後來她與Schaeffer在創作的方向上有所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段時間她所習得的工具與技能都成為Radigue日後創作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1960年代,她開始專研磁帶反饋技術,「透過找到揚聲器和麥克風之間的最佳位置,你可以使聲音不斷進化。我稱這些為 “sonic propositions(聲音命題)”,因為我不想解釋它是否是音樂。」在此期間,Radigue創作了《Elemental I》(1967年)、《Stress Osaka》(1969年)、《Opus 17》(1970年)等作品。
與APR2500的邂逅
1970 年,Radigue 被邀請到紐約大學學習。在美國,Radigue 的藝術視野徹底被打開,她第一次認識到了極簡主義、偶發藝術、激浪派、行為藝術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與此同時,Radigue 接觸到了合成器,並且遇到了她音樂創作生涯最重要的夥伴之一 ——APR2500(她將它取名為Jules),Radigue 對於其豐富的音色深深著迷,她將APR2500帶回巴黎,在往後的30年裡,Radigue 絕大多數的創作都是來自於APR2500,包括《Adnos》 三部曲(1972年)、《Jetsun Mila》(1986年)等。
新的轉變:原聲創作
2000年,Radigue 完成了她的最後一首電子作品《L’Ile Re-sonante 》。她受到電貝斯手Kasper T. Toeplitz的邀請,創作了她的第一部器樂作品《Elemental II》, 從此開始研究原聲樂器創作。談起與樂器演奏家合作的感受,「這是我試圖用電子音樂做的事情,但我從未成功。」Radigue如是說。「我想我一直在尋找我在10歲,或者12 歲時,當時我住在巴黎,每週六下午都會聽到古典音樂的音樂會,那種美妙的感覺。」
若你有空,不妨再次聽聽Radigue的作品,也許你能聽到更多,也許會發現,她的音樂持續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