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從聽覺多樣性到藝術共融》交流分享會

多樣聆聽,藝術共融

1 月 25 日,融聲創意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從聽覺多樣性到藝術共融」的線上交流分享會,吸引了來自藝術、教育、社工、科技等多元領域的超過 70 位參與者共襄盛舉。活動聚焦於「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的相關研究與實踐案例,並介紹了融聲團隊近年推動的幾項共創計畫,激發參與者對「藝術如何更包容」的熱烈討論。

活動宣傳圖

一、聽覺多樣性:從研究到實踐

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 強調人類在聽力狀況、聲音敏感度與文化經驗等多重因素下,對同一聲響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詮釋。此次分享會中,融聲創意工作室成員從研究與實踐角度闡述了「聽覺多樣性」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在藝術創作中如何考量各種聽覺需求,避免陷入「標準化聆聽」的單一窠臼,讓更多人能自由地參與音樂與藝術表達。

若對此主題感興趣,可參考我們之前的系列專文

二、融聲創意的共創計畫分享

2.1 《樂齡聲音感知與音樂表達》文化平權計畫

在去年展開的《樂齡聲音感知與音樂表達》計畫中,融聲創意工作室致力於推廣聲音藝術與科技應用,並聚焦「樂齡族群」在藝術體驗上所面臨的多重挑戰:例如,聽力與認知功能因年齡增長而下降、文化背景或缺乏藝術創作經驗導致的自卑感等。為了降低參與門檻,我們與清華大學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合作,舉辦「高齡友善互動音樂裝置設計」工作營

與清大音樂科技與健康研究中心合作舉辦「高齡友善互動音樂裝置設計」工作營
  • 工作營成果: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們設計出多款適合高齡族群的音樂創作工具,這些裝置不僅能讓長者輕鬆發聲,也成為他們述說個人故事與情感的載體,突破傳統音樂教育與技巧的門檻。
  • 樂齡故事樂器創作 & AI 音樂青銀共創在後續的「樂齡故事樂器創作」工作坊以及「AI音樂創作-記憶單曲」工作坊等活動中,參與者將人生經歷化為聲音素材,並透過製作「故事樂器」或「記憶單曲」,將個人記憶編織成音樂作品。演奏、操作設備與工具、實際聆聽的過程,不僅賦予長者創作的成就感,也透過聲音串連更深層的情感交流與社會連結。
工作坊不僅讓長者有機會參與音樂創作,也讓聲音成為記憶的載體,帶來更深層的情感交流與社會連結
2.2 《地方創造音樂》聲響單車共創活動

另一項有趣的共創活動是《地方創造音樂》聲響單車共創活動,靈感源自國際聲音藝術家 Kaffe Matthews 所發起的一項藝術實驗,聲響單車透過內建的聲音感測系統,根據騎行路徑、速度與周遭環境變化,動態生成聲音,讓參與者透過「騎行」來探索聲音與空間的關係。

多元化的詮釋,使 Sonic Bike 成為人們產生對話、交流記憶與想像的媒介
  • 聲響單車:自行車內建聲音感測系統,能依據騎行路徑、速度及周遭環境變化動態生成聲響。
  • 騎行與城市對話:在「地方創造音樂」工作坊期間,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如音樂人、電影創作者、單車愛好者)共同參與聲音實驗。有人將台北城市變遷以「數鈔票聲」表現,也有人在仁愛圓環播放旋轉木馬音景,呈現記憶的交疊與聯想。
  • 多元詮釋:騎行者透過創作與移動的結合,將個人回憶或地方故事融入路線,Sonic Bike 於是成為一個對話、交流記憶與想像的媒介。

三、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介紹

在上述計畫中,融聲團隊留意到「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的現象:不同世代、不同聽力狀態的人,對相同音樂或聲響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反映在長者與年輕人參與工作坊時的音樂偏好與回饋各異,也體現有些人對特定頻率特別敏感、或需要視覺輔助來體會聲音。

3.1 聽覺多樣性工具包:以 Persona 換位思考

融聲團隊在研究中,也參考了由 Arup 和 Aural Diversity Network 所開發的「聽覺多樣性工具包(Aural Diversity Toolkit)」。該文件透過創造不同「Persona」角色,幫助設計者更直觀地理解各群體的聽覺需求,進而在空間規劃或音樂體驗設計上進行優化。

工具包透過 Persona 將聽覺需求變得更具象化,也幫助設計者換位思考

應用方向:

  1. 以人為本,聚焦需求:訪問關懷據點長者,設定 Persona,呈現多樣化的聽覺習慣。
  2. 探索聲音喜好:有意識地引導長者辨識並理解自己喜愛或抗拒的聲音類型。
  3. 跨世代共融:藉由音樂與科技,串聯不同年齡、不同聽力背景的族群,創造更多對話和理解。
不同世代對相同音樂內容的反應截然不同,在設計音樂體驗時應考量不同的聽覺需求,這也是聽覺多樣性的核心所在

四、生物電聲技術與應用

在分享會的最後,聲化感官實驗室團隊介紹了正在進行的「生物電聲:結合生理感測的音樂表達介面」。此計畫嘗試透過 肌電、呼吸、脈搏 等生理訊號轉化為音樂語言,讓使用者「聽見」自身身體韻律並進行創作。

在此基礎上,我們強調「共融音樂表達」與「讓生理資料化作音樂語彙」的核心理念,希望為那些無法使用傳統樂器或需要更直覺創作方式的群體,開啟新的聲音體驗。

透過生物電聲,我們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聲音化方法,以不同方式理解自身的身體狀態,創造獨特的音樂體驗
4.1 Body Electric:將生理訊號轉化為音樂表達

這項計畫結合了過去在醫學史、文學作品和科學實驗中對「電與身體」的想像(如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19 世紀的電刺激研究),並呼應當代對聲音化(Sonification)技術的跨領域應用。其核心理念包含

  1. 共融音樂表達
    為無法使用傳統樂器的人(如行動受限、肢體不便者)提供新的音樂介面,強調身體狀態與聲音創作的直覺連結。

  2. 讓生理資料成為音樂語彙
    生理測量不只是一組客觀數字,也能透過聲音產生情感共鳴,使身體意識與藝術創作之間有更深層的互動可能。

4.2 原型裝置的初步設計與特色

為測試「生物電聲」的可行性與應用價值,融聲團隊目前開發了三款原型:

Pulse Drifter (PD-01)

  • 偵測脈搏、塑造節奏:以心跳頻率為節奏骨架,心跳愈快,節奏愈緊湊;反之則放鬆。
  • 體感操作:可經由旋轉或傾斜裝置來調整節奏密度,讓心跳與音樂形成自然的互動關係。

2. Breath Luminer (BL-01)

  • 呼吸即聲音:依呼吸頻率、強度調整音色並配合燈光亮度,形成聲光同步回饋。
  • 呼吸覺察:此設計能讓使用者更敏銳地感知呼吸模式,並於緊張時嘗試放鬆、穩定節奏。

3. Force Encoder (FE-01)

  • 肌電力量的音序器:利用肌肉緊繃程度(EMG 訊號)來操控音序器的音符分佈,力道改變即帶來音色或節奏的變化。
  • 參考常見音樂介面:介面上包含旋鈕、推桿等類似 DJ 混音台或合成器的操作方式,方便使用者直覺掌握音色調整。
裝置原型測試與合奏側拍
4.3 資料轉譯:音樂作為感知框架

在傳統科學或醫療領域,生理資料往往被圖表或數據化呈現。然而,許多人(包括視覺障礙者,或缺乏醫學背景者)面對「折線、長條或複雜統計量」時,可能難以直覺理解。「生物電聲」計畫便嘗試引入聲音化(Sonification)技術:

  • 將抽象的身體數據轉譯成音樂:脈搏可化為節奏脊骨、呼吸可幻化為旋律起伏、肌電變化則是豐富的音色層次。
  • 補充感性層面:音樂向來能觸動人心,將生理訊號以聲音呈現也許能激發更深刻的自我覺察、甚至擴展「健康照護」的想像空間。

未來計畫:AI 與生理感測的響應式音景

融聲團隊亦在分享會中展示一段概念影片,示範如何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來解析生理訊號,再利用 Text-to-Music 技術使 biofeedback 成為「可感知的音景」。

  1. 感測儀器:先由感測器記錄實時生理訊號(如心率、呼吸頻率等)。
  2. LLM 分析:以 GPT 等 NLP 模型翻譯這些數據為「音樂生成指令」。
  3. Text-to-Music:最後透過文字生成音樂技術,動態生成對應聲響,隨著身體狀態或情緒改變而改編。

這個過程鼓勵人們在藝術、復健或特殊教育等領域,對「身體與聲音」的連結提出更多想像。例如,焦慮患者或自閉症族群可透過呼吸-聲音回饋機制,練習自我調節;或讓老年人利用心率聲響記錄他們一天的情緒波動,增進對自身健康的認識。

4.4 藝術共融與健康敘事

在本次分享會中,融聲創意工作室也透過小卡、圖片與文獻,帶領參與者回顧「生理感測」與「身體聲音化」的歷史脈絡——

  • 經典文學中的想像:如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The Sound Machine》、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皆蘊含「擴展人類感官」或「電能賦予生命」的浪漫或恐懼描繪。
  • 19 世紀醫學史:Francisco Goya 的畫作、各式電療裝置等,都展現了當時人們對電流、身體及健康之間關係的嘗試與迷思。
  • 20 世紀早期的多波記錄儀:例如 James Mackenzie 的墨水多波記錄儀,用於捕捉脈搏波動,顯示科學家把人體視為可測量、可操縱的系統,並藉此理解身體狀態。

這些歷史軌跡呼應了現今「生物電聲(Body Electric)」計畫的研究走向:人類一直在嘗試打破感官極限,將抽象數據——如心跳、呼吸、肌電等訊號——轉譯為更可感知、更能喚起情感共鳴的形式。由此延伸出的「藝術共融與健康敘事」更顯示出以下幾點:

  1. 超越數位的身體意識提升:透過「生物電聲」裝置原型,生理量測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檢測結果,而能被轉化為音樂或聲音媒介,讓人們更加直觀地體驗自身的節奏與狀態。

  2. 跨領域合作:從醫療、心理到聲音藝術與工程技術,多方專業的匯流有助於降低使用門檻,讓無論身體條件或障礙如何的人,都能透過聲音化機制實現自我表達。

  3. 未來發展:隨著 AI、大數據與感測技術日益成熟,「Body Electric」計畫將持續優化原型並拓展更多應用場景,深化在藝術共融、健康照護與教育等面向的影響力。

「生物電聲」計畫雖然還在初期階段,但透過一系列討論與實驗,開啟了將抽象身體訊號透過音樂化詮釋而融入藝術,不再侷限在特定身體狀態或音樂門檻的契機。隨著更先進的資料轉譯方法問世,這些原型也有機會在未來的表演藝術、醫療復健乃至日常生活中展現更廣泛的潛力與價值。

 

五、總結:跨領域合作,打造更包容的聲音藝術

融聲創意工作室在本次分享會中,透過《樂齡聲音感知與音樂表達》、《地方創造音樂》聲響單車共創活動,以及「生物電聲」階段成果分享,展現了如何善用科技與聲音藝術,創造更具包容性的體驗場域。「聽覺多樣性」則提醒我們,每個人對聲音的感受都獨一無二;而透過適度的工具與設計思維,我們能讓更多人參與藝術創作,並在聲音世界裡找到自我表達的空間。

期望未來能有更多跨領域的合作與發展,讓「藝術共融」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在各種身體狀態、不同聽力需求及文化背景下,都能共同享受音樂與聲音的無限美好。


活動資訊
  • 日期:2025 年 1 月 25 日
  • 地點:線上
  • 主辦單位:融聲創意、聲化感官實驗室
  • 講者:紀柏豪、胡貽斐、侯思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