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展演是科技藝術近期熱門的發展項目之一,藉由5G低延遲技術,強調虛實整合,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沈浸式體驗。然而在距離現今的50多年前,別說5G,甚至連數位通訊、網際網路都還沒出現的時代,先鋒聲音藝術家Maryanne Amacher在當時就已經有了透過通訊技術來達成跨區域即時展演的構想。
聲音的遠端在場
《In City》 (1967)為《City Links》系列揭開了序幕,《In City》是一個28小時的live mix節目計畫,Amacher事先在水牛城的八處地點設置了收音麥克風,並將聲音訊號透過電話線傳送到水牛城公共廣播電台(WBFO),隨後進行調變、混音,並播送。1967至1981年間,Maryanne Amacher總共創作了22件《City Links》系列作品。這系列創作中,Amacher皆使用專門的FM 類比訊號電話線,將遠端的麥克風連接至聲音裝置或表演現場。
《City Links》 Picture originated from:bowerbird
麥克風的架設位置涵蓋海港、鋼廠、石塔、麵粉廠、廢棄的筒倉、機場、河流、曠野、公共公司等。Amacher 選擇於這些地點設置麥克風,不單純是想要海港的海鷗聲或工廠機械、工人的聲音,她考慮到不同地點的空間聲學與其所產生的聲響質地。每個地區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聲音,一個自己的音調,Amacher說,波士頓就像個低音升F,紐約則是低音E,而透過混合各個空間場所,她可以創造出各種超乎想像的聲音效果。
Amacher將遠端通訊運用在空間聲音裝置上,讓來自各處的聲景進入到聽眾的現場空間,並成為聽眾所屬環境的一部分。在《City Links》中,「單一現場」的概念消失了,參與者不再需要共享或位處於相同的物理空間。Amacher認為,過去的音樂一直將我們限制於一個「單一現場」的狀況,我們應該要更開放的去接收與分享,擴展我們的聆聽習慣。耳朵是我們的通道,可以帶領我們同時身處於多個地方。
《City Links》 Picture originated from:bowerbird
結構傳導的聲音
從1980年開始的《Music for Sound Joined Rooms》系列作品,Maryanne Amacher更深入的去探索與實驗空間聲學。在這系列作品中,Amacher所使用的是「結構傳導的聲音」(Structure Borne Sound),即穿越牆壁、柱子、房間、走廊等結構而傳播的聲音,而非直接從音響發聲出來的「空氣傳導的聲音」(Air Borne Sound)。
《Music for Sound Joined Rooms》系列的第一個作品:《Living Sound: Patent Pending》(1980) ,是一個大型的多聲道聲音裝置。以一棟位於明尼蘇達的維多利亞式豪宅做為舞台,Amacher利用建築的特性去形塑聲音的形狀與樣貌,在各種音調情節的發生之下,整棟建築物彷彿活了過來。
「整棟房子充滿了壯觀的聲音 — 令人難以置信的響亮且密集 — 聲音在房間裡環繞,穿越門外與窗外,穿越山坡,穿越沈穩的維多利亞式豪宅。它似乎有著所有頻率範圍的能量,卻從未是白噪聲。你會感覺自己像是被聲壓推入了花園,在那裡可以聽到整個房子的聲音,而那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樂器。」
《City Links》透過聲音的遠端在場,具象化了一個聲音的網絡,串連、融合各地的聲音空間。《Music for Sound Joined Rooms》則藉由建築空間所創造的獨特聲景,體現了她所描述的「聲學的編舞」(Sonic Choreography)。Maryanne Amacher的作品不斷地在建構聲音新的呈現與狀態,並向大眾提問 — 聲音還能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於實體場域中?
(相關閱讀:你有聽過自己的耳朵演奏嗎?Maryanne Amacher 的 “Ear Tone” 實驗 )
誕生於千禧年,喜歡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