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南準 Nam June Paik:錄像藝術的先驅

(圖片擷取自網路,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1932 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的白南準(韓語:백남준,Nam June Paik),自幼學習古典音樂,後因韓戰離開家鄉,先赴日本、德國求學,再於美國展開其重要的藝術生涯。他的藝術實踐深受 20 世紀美國前衛作曲家 John Cage 的影響,同時與激浪派(Fluxus)運動先驅,如 Joseph Beuys、小野洋子等人積極合作,探索「聲音—行動—觀念」跨領域融合的創作方式。

錄像藝術的崛起與技術突破

身為少數兼有擁有古典音樂與電子音樂背景的藝術家,在電視機方興未艾的70年代,白南準致力於讓傳統的電視機跳脫傳統的制式規則,思考觀者與電視影像的相互關係,極力於傳輸影像中挹注新觀念,堪稱錄像藝術之父。他在 1960 年代中期進駐紐約時,積極利用新興的科技與影像技術進行各種操作實驗,創造了與 Shuya Abe 合作的 Paik-Abe 影像合成器。這台合成器能夠將不同來源的圖像進行結合,從而轉變了電視的功能,將它從單純的娛樂工具轉換為藝術表達的載體。

科技與人性:身體、靈性與媒體

「藉著將電視當做胸罩一般來展現⋯⋯這種人類最親近的所有物⋯⋯我們將示範科技的人性化用法;並且,刺激觀眾不要興起什麼惡意的想法,而是透過幻想,去找尋新奇、想像與人性的方式,去運用科技。」 ——白南準

白南準與大提琴家 Charlotte Moorman 作品:電視胸罩(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

白南準的創作經常探討科技與人性的關係。他的《電視胸罩(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便是一個將技術與身體、性別、以及文化身份融合的典範。這件作品是一款設計獨特的「電視胸罩」,融合了電子技術與女性身體,將電視作為一種文化象徵呈現,並以此作為對現代媒體及其文化意涵的諷刺。其作品與科技的玩味性接觸也可建於《電視佛陀(TV Buddha)》系列作品,將一個觀賞著自己影像的佛像與電視連結在一起,使科技與靈性對立起來,揭示技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反射出深層的哲學與精神命題。白南準預見了科技在社會中的滲透與整合,預言了數位時代和網際網路,經常對通過藝術實現的全球互聯世界特有烏托邦式的願景​​。

從「電子超級公路」到「地球村」

「電子超級公路(Electronic Superhighway)」是白南準對未來電信與網路的遠見性預測。他於 1970 年代即提出此概念,想像一個彼此互相串連的全球電子系統,使訊息能在不同地域之間即時傳遞。這一構想在 1995 年作品〈電子超級公路:美國大陸、阿拉斯加、夏威夷〉(Electronic Superhighway: Continental U.S., Alaska, Hawaii)中得到視覺化呈現:他以電視機與霓虹燈組合成美國地圖,不僅勾勒出數位時代人際網絡的複雜與緊密,也呼應了他對「地球村」的烏托邦式期待。

〈電子超級公路:美國大陸、阿拉斯加、夏威夷〉(Electronic Superhighway: Continental U.S., Alaska, Hawaii)

1984 年的新年,白南準策劃了《早安歐威爾先生(Good Morning, Mr. Orwell)》的全球衛星連線藝術活動,橫跨巴黎、紐約和首爾三地,成為遠程藝術(Telematic Art)的先驅案例之一。這項作品通過展示技術將人類串連起來的正面可能性,與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對極權社會的反烏托邦想像產生辯證:當監控無所不在之際,白南準反而試圖透過「衛星連結」凸顯全球互聯的創造力與正面意義。

《早安歐威爾先生(Good Morning, Mr. Orwell)》

白南準的藝術實踐不僅開創了跨媒介創作的嶄新模式,更為後世留下了跨越地域、技術與文化的對話基礎。他將影像、聲音和裝置結合,在探索新媒材與觀眾互動形式方面展現了高度前瞻性;同時,透過多元文化背景與批判視角,提出了超越傳統藝術框架的思維方式。如今,他所開拓的影像藝術領域與數位媒體實踐,仍持續影響新世代藝術家與策展人,成為連結科技與創造力的重要參考典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