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物聲響裝置展 ARAMONO

《荒物聲響裝置展 》展覽資訊 

・日期|2018.10.17 – 2018.11.12
・地點|地衣荒物(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34號)

作品介紹

將日常生活的民常器物「荒物」,組合成一組一組的聲響裝置,鍋碗瓢盆在大稻埕的日常裡是什麼聲音?這些聲音變成聲響裝置又是什麼樣子?今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邀請您來地衣荒物一起跟著日常器物的聲響,挖掘我們土地中的聽覺記憶。這是一場演出,也是實驗工作坊,更是一場關於大稻埕生活器物的聽覺裝置展覽。

《地衣荒物》致力於推廣台灣民常器物的文化。此次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跟藝術家紀柏豪合作,將器物經過訊號轉換變成樂器,希望透過來自土地素材製作的器物們,轉化為具體的聲響,構成一篇篇土地聲音的樂章。除展覽外,也將有結合實驗電子音樂的現場演出,並在演後舉辦互動的工作坊,邀請民眾選擇自己有連結的物品,加入我們的演奏行列之中,共創出屬於今年藝術節最狂騷的「荒物電子打擊裝置藝術作品」。結合物件打擊與網頁控制,讓觀眾在演出時能一同參與、成為現場音樂的創作者。演出跟工作坊結束後,該作品將持續展出,互動裝置整合了不同領域的想法與技術,例如數位自造、創意編程、電腦音樂等,民眾也可以自由地與荒物樂器交流。

技術框架

這件作品使用了WebSocket去連接手機用戶端及控制聲光裝置的電腦。因為是使用網頁及網路傳輸,因此可跨平台(電腦、手機、平板及iOS或Andriod系統皆支援)並無需特別連接展場區域網路或安裝APP。在技術上,是透過WebSocket來串連每個人的指尖,讓觀眾參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每一個點擊都穿越了好幾層轉換,從手機網頁發送到遠方的伺服器,再透過Node建立資訊溝通的橋樑,把數位訊號經由網路傳送到現場,化為電流來驅動實體物件打擊,讓大家能夠簡單參與、一同玩耍。

媒體報導

La Vie報導(2019)以科技喚醒「歹銅舊錫」以枝條演繹光影迷藏藝異空間記憶系列之三《同根聲》 

手機互動網頁介面概念

創作團隊     

  • 策展人與主持人:謝欣翰
  • 聲音與程式設計:紀柏豪
  • 裝置與聲音協力:楊茜茹、趙逸巍
  • 互動網頁設計:墨雨設計 吳哲宇
  • 燈光設計:簡靖芳
  • 主辦單位: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