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荷蘭先鋒作曲家——Dick Raaijmakers《Shhh!》

(圖片來源:http://v2.nl/archive/people/dick-raaymakers)

1930年代,喜劇演員 Stan Laurel Oliver Hardy 出演了他們第一部有聲電影《Night Owls(貓頭鷹),他們具有張力性的演出不僅使得他們立足於美國喜劇影壇,還啟發了許多藝術家,如 Dick Raaijmakers

Dick Raaijmakers 是一位荷蘭作曲家,也是電子音樂的先驅。他在世時完成了非常多的劇場作品和藝術裝置,發表了大量個人理論,為後世貢獻甚鉅。「音效師系列」 (Soundman Cycle 1981-90)收錄了各種不同音樂劇的呈現方式以及一件裝置作品。所有作品都是根據電影《貓頭鷹》的音軌。由於大部分的聲音都涵蓋物件或是人的摔落,配樂的創作很簡單,然其效果卻強而有力。在此一系列中,每一件作品都從不同角度出發。各自強調了早期有聲電影產業聲音與影像結合的技術性以及社會變化。

1930年代之前,音效師這個職業是令人難以想像的。許多人堅持著其自然主義的原則因而反對有聲電影以及音效師的出現。他們認為聲音會讓電影跑得更慢且奪走了電影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快速地變換影像。「音效師系列」試著打破影像與聲音的從屬地位,並找出電影中病態的音效。30年代左右,當聲音逐漸加入各個電影,這種音像結合的電影被稱之為「有聲電影」(talkie),而在這之前的電影都被歸類於「默片」。從有聲電影的觀點出發,默片只是一部沒有聲音的電影,但是由默片的角度來看,有聲電影只是以默片作為載體搭配上阻礙了電影攝影運動的聲音。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應該稱那些選擇保持沉默的有聲電影什麼呢?根據電影理論家 Menno ter Braak 於《Cinema Militans》(1929)書中所言,1930年以前所製作的電影不僅僅是沉默的、還是絕對的。而之後有聲電影刻意的沉默則不是絕對的。

《貓頭鷹》電影中,投影片的音軌與擴音器相連結,但是音軌中卻只有一個聲音:短暫的噓音(shhh)。特寫鏡頭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男人張開他的嘴巴,十分強調地且清楚地說著些什麼,但是我們聽不見他所說的內容,因為電影完全沒有聲音。幾秒鐘後,一個女人把手指放在雙唇間,大聲地回答男人道:「Shhh!」。這篇文章將帶你一起回溯1981年,音效師系列的第一件作品——《Shhh!》。

開始作為一件實驗性作品,Dick Raaijmakers 從電影中擷取三十段配樂並重新剪輯,在全面地修復這些年滿半載的聲音後,電影中的配樂在現代播放設備下依舊保留了其時代性和完整度。這項實驗的最終呈現聽上去像是1930年代的具象音樂研究(musique concrète)《貓頭鷹》的導演儘量減少了劇中動作,因為他認為觀眾應該專注於故事的本質——沉默,或者更好的說法是——打破沉默。在電影中,觀眾可以透過兩個主人公強行闖入一間獨棟別墅後發生的暴力與爭執中看到此一本質。他們計畫著入室竊盜,然過多的動作卻造成了令人不悅的噪音。

這部電影不同尋常的地方在於每一段摔落都伴隨一陣噪音。眼睛能清楚地看見噪音的製造,然耳朵卻難以分辨摔落聲音的來源。所有摔落的聲音都很相似,至少相對於音樂和言語來說。《貓頭鷹》中每一段摔落在視覺上都是非常鉅細靡遺,但是在聽覺上卻毫無精準可言。由於《Shhh!》這件作品缺乏圖像,所以當摔落聲音在立體聲響中以最大音量爆發,觀眾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像是聲音從天上掉下來一樣。取名為《Shhh!》,這個標題也是由劇中而來的:在電影中,Laurel Hardy 刻意地跟隨著他們所發出的每個聲音,並試著在黑暗中用噓聲面對障礙。由此看來,在他們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中,他們故意在寶貴的二十分鐘音軌中留白,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展現他們對於聲音在電影產業中的認識。

在作品《Shhh!》中,這卷只有電影原聲的錄音帶在黑暗中播放,僅僅用天花板上緩慢移動地月光照亮觀眾席。這個月亮則是鵝黃色卡紙的投影。表演者圍繞著空間熟練地操縱這台笨重的投影機,努力避免顫抖。當天花板的月亮的影子晃動地時候,觀者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表演者的勞累。當表演持續進行著,表演者的勞累程度也逐漸增加,影子晃動地更加劇烈。此一被動的投影設備因而變成了主動的表演者,在這樣的角色下,表演者需更加努力,用血淚完成一場完美的呈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