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的音樂(二) 臺灣

在臺灣也有許多社會參與的主題,創作者將邀請觀眾一起協作。如林其蔚將自身作品視為一個社會空間的測量;或如王虹凱、蘇育賢之作品,賦予民間或勞動階層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紀錄與計畫啟動者,讓他們表現自我生命經驗。此篇文章將簡介上述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分享他們如何藉由不同的形式,使參與者也能夠成為演出者與創作者。


林其蔚《磁帶音樂 2004-2013》—以聲音為媒介之社會測量計畫

林其蔚是台灣的聲音藝術家,他的作品〈磁帶音樂〉在各地不斷被演示,一條長型導帶以螺旋形傳遞給參與者,上頭指示著不同的文字拼音,因為每個場次的參與者的文化、背景與場合的差別,使這件作品每次演出時都發出了不同的聲音氛圍。參與者在其中因為不同的心理因素有不同的表現(合作的共同創作聲音、不發出聲音、或企圖搗亂合作的聲響),任何的臨場反應都可以被接受為演出的一部份,這件作品模糊了作曲家與參與者的概念,參與者在其中成為演出者,也形塑出不同空間與社群之間的互動模式。

“Tape Music” in Beijing Shout it Loud Festival


王虹凱《咱的做工進行曲》2011

王虹凱「咱的做工進行曲」作品邀請雲林虎尾糖廠退休員工,重回糖廠錄製現任員工勞動的聲音。雙螢幕以緩慢紀實的方式播映著糖廠工人的操作機器、工作生產線,與糖廠生產所發出的多樣聲響,與一般的紀錄片不同的是,片中所構成的聲音都是由退休的員工自己錄製而成,創作者將聲音錄製的選擇權交予了長年工作於這些聲響中的工人們,在其中我們彷彿看到工人也正在思考自己所處的環境的聲響,記錄著當下的氛圍,也記錄下自己每日反覆所聆聽的生命經驗。藝術家透過遠距離的角度去拍攝整個紀錄過程,將聲音素材與影像接合、剪輯而成。

作品連結:
https://vimeo.com/248976546
〈咱的做工進行曲〉
https://vimeo.com/249339195
〈咱的做工進行曲〉錄音/聆聽工作坊


蘇育賢《那些沒甚麼的聲音》2011

蘇育賢作為創作的啟動者,他邀請了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回收從業人員、外籍勞工,為他們組織廠牌,音樂演出,發行專輯。那些沒有專業樂手或行銷知識的人們在蘇育賢的協助下,建構出一種屬於他們的聲音,描述自己的人生狀態,也許不是令人歌泣的歷程,而這樣的創造彷彿點出了一股樂團起草的熱血情懷,我們可以從他們在純真中感受生活的樣貌,感受「那些沒什麼的聲音」。

《十號鼓手》為蘇育賢邀請吳三連於國道十號下,二十年後重新拾起鼓棒的紀錄。

 

https://vimeo.com/39431691

《Plastic Man 2012》

創作者作為一個中介,給予協助參與者進行創作,這樣操作與介入使參與者不再只是觀眾,也身為主動介入作品的一份子,可以看到其中的作品不再只有闡述創作者本身的生命經驗,也記載者社會群體的生活樣貌,和人在一個大環境中的不同樣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