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單純創造聲音,而是用聲音講述人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想像你正騎著一輛特別改裝的單車,穿梭於城市街道間,耳邊響起的聲音並非來自耳機,而是根據你選擇的路徑與周遭環境生成的即時聲音作品。街道的每一次轉角、每一道光影,彷彿都在與你的聲音對話。這就是 Sonic Bike 計畫 帶來的體驗——將騎行轉化為一次與城市的聲音冒險。
聲響單車:將城市變成樂譜
由聲音藝術家 Kaffe Matthews 發起的 Sonic Bike 計畫,是一個結合聲音與騎行的創新藝術實驗,透過特別設計的聲響單車將城市中的空間與聲音交織在一起,參與者在騎行的過程中可以聽到隨路徑變化而即時生成的聲音作品,為日常的移動賦予全新的聽覺體驗。
Sonic Bike 的核心系統結合了單車、聲音感測器與專屬應用程式,參與者騎上特別改裝的單車後,車上內建的聲音感測器會根據騎行路徑的地理位置、速度和環境變化自動生成相應的聲音或音樂,創造出一段與周圍環境交織的獨特體驗,這種方式讓參與者成為聲音的創作者,也使得騎行過程成為一場與城市對話的聲響演出。
起源與延伸:地圖變樂譜的靈感
Kaffe Matthews 是一位擅長利用聲音探索空間與環境的藝術家,致力於將聲音藝術與騎行結合,她曾以 Sonic Bike 一概念在倫敦、柏林、墨爾本等地開展類似計畫。而談到 Sonic Bike 的計劃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她在 2008 年的戶外音樂作品《Marvelo Project》,在這件作品中,Kaffe 將地圖作為樂譜,藉由空間路徑轉化音樂的進程,開始「以身體聆聽」的探索,而 Sonic Bike 的誕生正是基於她對聆聽經驗的持續思考,參與者騎行時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觸發聲音片段,這些聲音不僅與周圍的聲音相互融合,還可以模糊參與者與聆聽者的界線,創造出一場與環境互動的獨特聲音經歷。之後 Kaffe 便以《Marvelo Project》為基礎,於2013年創立了 The Bicrophonic Research Institute (BRI),將 Sonic Bike 計畫版圖擴大至世界各地進行聲音展演。
首次來到亞洲:用聲音探索台北
在此次的 「地方創造音樂」活動中,Kaffe 首次將 Sonic Bike 這一創新形式帶到亞洲,選擇台北作為聲音探索的實驗場域,並與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攜手合作。透過工作坊和公眾騎乘活動,引導參與者用耳朵重新感知這座城市,拓展了聲音散步的概念,呈現出一段獨具特色的聲音探索旅程。
「台北的巷弄總是充滿故事,這裡的氣候、文化與生活節奏,為 Sonic Bike 帶來了全新的靈感。」Kaffe 表示,台北的濕熱氣候與多層次的聲音風景,為聲音創作帶來了豐富的素材,同時也增添了挑戰。而參與者的多元背景進一步拓展了這些作品的可能性,讓每一段聲音都與城市深度交織。對 Kaffe 而言,聲音不僅是城市的背景,更是台北的日常語言。她希望藉由 Sonic Bike 的體驗,啟發更多人思考聲音如何成為與城市互動的重要媒介,甚至成為一種全新的創作語言,打開對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全新感知方式。
聲響單車工作坊:從想像到創作
在此次工作坊中,參與者來自不同背景,有學生、藝術家,也有對聲音充滿好奇的市民。他們分組配對,透過傾聽與討論,把彼此的想法變成獨一無二的聲音設計。學員們首先從一開始了解 Sonic Bike 計畫 和 BRI 團隊 的創作理念,到學習如何使用專屬的 Sonic-Bikes Mapper 系統,把城市的聲音變成一首「可以騎著聽」的樂曲。
這個系統提供了創作的自由度,學員們利用 Sonic-Bikes Mapper 系統進行聲音設計,並實地採集聲音,記錄城市的每一個細節,將環境中的聲音素材(如街道上的車聲、鳥鳴、水聲等)進行編輯,並設置特定路徑的聲音「觸發點」,當參與者騎行至這些觸發點時,設定好的聲音作品就會自動播放,像是城市在為他們講故事。
正如 Kaffe Matthews 所說:「我希望他們能透過合作,挑戰自己對聲音的既有印象。」大家一起走進台北的巷弄,聆聽市場的喧囂、建築間的風聲,甚至是平常不會留意的微小聲響,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些日常的聲音素材,變成了一張屬於台北的聲音地圖。那些平凡的街道、巷弄和景點,因為這些聲音的加入,變得生動而有故事性。
Sonic Narrative APP:記錄騎行的聲音故事
在這次工作坊中,融聲創意的合作夥伴賴竹原帶來了他設計的「Sonic Narrative APP」,這款專為探索台北聲音體驗量身打造的工具,提供給學員們更加豐富的創作和紀錄方法,並帶來全新的創作流程。對於沒有音樂背景的學員來說,這款 APP 同樣友善且易於上手,能輕鬆展現個人風格,成為聲音故事的創作者。
Sonic Narrative APP 的核心功能十分引人注目:在騎行過程中,使用者只需拍下照片或記錄即時感想,APP 就會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LM),將文字轉化為由不同語速與聲線朗讀的段落,並搭配 AI 自動生成的背景音樂。這些聲音素材不僅可以直接匯入 Sonic-Bikes Mapper 系統,用於地圖聲音區域的設置,還能上傳至雲端保存,同時支持上傳至雲端保存,並提供去識別化儲存選項,確保隱私安全,為聲音故事創作提供數位分享平台。
Sonic Narrative APP 不僅幫助參與者在騎行時記錄與生成獨特的聲音故事,也讓他們能隨時回顧並分享這些創作成果。同時,為推動聲音藝術的普及與共享,我們也已將這款 APP 的軟硬體技術在 GitHub 開源,期待吸引更多聲音藝術愛好者的參與,持續擴展這個領域的創新可能性。
Sonic Narrative APP 可即時上傳文字與照片,透過 AI 生成聲音內容,作為聲響單車創作素材。
公眾騎乘:一場聲音的城市漫遊
此次活動的另一核心便是公眾騎乘體驗,學員們將創作成果整合到 Sonic Bike 的聲音系統中,並開放給更多市民參與這場獨特的聲音騎行體驗。我們邀請參與者騎行穿梭於城市的不同角落,感受聲音與環境的即時互動。在騎行聲音體驗中,我們能聽到城市中已消失的聲音,或是當下聲景的延伸想像,這些聲音根據位置與移動變化,為每位參與者打造獨一無二的聲音旅程。
「有些巷弄的回聲特別動人,還有一些地方的聲音會喚起小時候的記憶。」一位參與者分享道,過去習以為常的台北,在這次騎行中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面貌,從街角的人群律動到隱藏的自然聲景,無一不讓人驚喜。這場聲音騎行,將台北街道變成了一幅動態的聲音畫布,也讓每位參與者用耳朵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
「我這次的創作概念主要是想關注曾經在這個土地上的東西,就算它現在消失了,但仍然可以藉由這一次的體驗被再次喚起。我在騎行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像過這個區塊曾經有過那樣的歷史,直到我去查詢了它的相關的資料,再回來騎著單車聽著聲音,那個瞬間感受是真的很開心,原來我們是可以進行這樣子的創作。」
「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很希望有完全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來參加,因為這次讓我感受到,每個年齡層會去感受到的聲音跟記憶的東西真的不一樣,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其實充滿對話的機會,而且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經驗跟成長背景來,就算是同一個東西,每個人看的角度和想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像剛剛 Kaffe 所說的,她希望不只有自己在進行這個計畫,而是希望可以跟更多的學員有互動,大家很像一顆顆種子,我們可能會帶著我們的生活、工作或者是學習到音樂裡面,藉由這次的體驗有不一樣的發展空間。」
聲音與城市的長期對話
問及藝術家Kaffe,認為此次計畫與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專案相比,是否有發現什麼差異或特別有趣的地方,Kaffe也向我們分享了她的回答:「這次來到台北不僅是這是我們首次在亞洲開展計畫,還有這裡的氣候、文化符碼都與以往不同。更重要的是,這次計畫是與當地的參與者共同創作完成的,這是我第一次這樣進行集體創作,所以對我來說非常特別。」
每次的騎行都有不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來自於我們腳下的城市。
「地方創造音樂」工作坊帶領大家看到聲音藝術與城市空間結合的無限可能,這次活動是一次創新體驗,更是一個關於城市與聲音的長期對話。透過這場計畫,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將聲音藝術與城市探索的概念推廣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能覺察日常生活中的聲音,思考人與環境間的動態關係!
藝術家|凱菲・馬修、紀柏豪
主辦單位|融聲創意
協辦單位|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
執行單位|移動聲音研究中心、聲化感官實驗室
贊助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合作單位|台北歌德學院、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柏林參議院
技術顧問|陳柏昱
AI 應用開發|賴竹原
活動協力|胡貽斐、陳旻靖、侯思屹、林庭慧
拍攝 / 剪輯|林庭慧
相關閱讀:
《地方創造音樂》聲響單車共創活動 Place Making Music Workshop
騎上聲響單車探索地方 — The Bicrophonic Research Institute《Bicrophonic》 計畫和他們各式各樣的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