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電腦與演算法奔放情感 —— Laurie Spiegel
Laurie Spiegel 擅長使用程式邏輯用於編曲之中,用演算法迭替作品裡層層聲音,樂曲聽起來如流動的河流,生生不息。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The Expanding Uniiverse》於2012年再版的版本內,除了收錄了原始由「GROOVE系統」創作的四首作品,還收錄其他繼承同樣的程式邏輯所編寫的作品。就讓我們一起聆聽,認識 Laurie Spiegel 的作品以及作品後面的程式世界。

給人類與植物的音樂盛宴——拉脫維亞RIXC的跨物種藝術項目
RIXC是位於拉脫維亞的新媒體藝術中心,旨在推動藝術、科技與新興技術之間的創新實驗與交流,時常舉辦藝術節、展覽、研討會與工作坊,以再生能源與生態學為主要關注核心。本篇文章將介紹RIXC的藝術計畫《Forest Garden Greenhouse Concert》、藝術家駐村作品《Blooming Love》以及2020年於RIXC藝廊展出的《Orgatopia》展覽,讓我們從這些藝術創作中,一同再思考人類與植物的關係。

從飛機聲找到聆聽音樂的方式——Éliane Radigue
平和、靜止、緩慢,有時甚至會覺得一段5分鐘的樂曲,前後聽起來並沒有什麼變化,和許多電子音樂作品相比起來截然不同,這可能是你聽法國作曲家Éliane Radigue的作品常會有的感受。

持續12年的12小時表演計畫《you and I are water earth fire air of life and death》
多倫多藝術家Christof Migone策劃了一個長達12年的演出計畫。 2019 年夏天,Christof Migo


【歌單推薦】20世紀電子實驗音樂:1920-1960
1920-1960的實驗電子音樂,在未來主義思潮下,噪音與原音樂器互相激盪,各種嶄新的奇異聲響與藝術主張,打開人們對聲音與音樂形式的想像。

十二種讓麥克風閉嘴的方法——Dick Raaymakers《Intona》
(圖源:V2) 《Intona》是荷蘭電子音樂先驅Dick Raaymakers於1992年所構思的音樂劇場作品,名稱源

【活動快訊】科技藝術工作坊|顯微影像聲音化實作!
在後人類思潮下,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被重新檢視,各種存在實體的能動性可以怎樣透過創意科技去彰顯,讓抽象概念能被轉譯,在視覺、聽覺感官回饋種創造想像空間,即是我們能利用「資料聲音化」來實驗的場域。藝術家紀柏豪將會介紹資料聲音化(data sonification)的概念與案例,並使用Max 8軟體來進行實作。

【創意科技】網路音樂與聲音專題─ 耳朵素描(EarSketch)
《耳朵素描(EarSketch)》是一個由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開發的教育性質的音樂編程工具。網站介面就像瀏覽器版本的數位音樂工作站(DAW)一樣,使用者可以以 Python 或 JavaScript 兩種語言編排音軌、聲音樣本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