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介紹】網路音樂與聲音專題-《地球之聲:流行病章節( Sound Of The Earth:The Pandemic Chapter)》
在這個充滿變化而且不確定的時刻,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與經驗豐富的聲音藝術家 Yuri Suzuki 攜手合作,希望創造一個公開的平台,提供大眾表達、分享艱困時期的經驗與心得感想。
在這個充滿變化而且不確定的時刻,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與經驗豐富的聲音藝術家 Yuri Suzuki 攜手合作,希望創造一個公開的平台,提供大眾表達、分享艱困時期的經驗與心得感想。
除了透過網路共同創作、分享聲音之外,以網路為技術的還可以創造什麼樣的聲音與音樂體驗呢?《同事的聲音(The sound of colleagues!)》就以網頁作為使用者操作介面,藉由可被使用者調整的辦公室聲音環境,創造辦公室聲景客製化的體驗。
在「網路音樂與聲音專題」中,我們介紹了因為網路而可以讓使用者遠距共同創作的《Jazzari》和《Plink!》兩個案例。而網路的優點,除了可以遠距共同創作外,更可以以「平台」的型態,邀請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分享全世界的聲音與故事。《城市與記憶(Cities and Memory)》就是一件以上述的概念創作出的作品。
「距離之歌」為一基於普及運算的生成式音樂系統,讚頌科技發展下被壓縮的時空概念與連通性。使用者透過行動裝置開啟指定網頁後,即會成為拓墣座標上的節點。系統將依據行動裝置回傳的定位資料,不斷計算所有節點間的相對距離與方位,並觸發分佈於空間聲場中的樂音,將定位資料轉化為聲音事件。
大家可能有在手機上玩過一些小遊戲APP,會讓玩家透過人聲來控制角色的移動。如果想要在個人電腦上達成這樣的應用,又不想要寫太多Code,我們應該怎麼透過數位工具與Creative Coding來實現呢?
資訊聲音化(Sonification)是能讓人用聽覺來理解周遭不可見事件與狀態的一個詩意手法。這次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把天氣資訊轉換成聲音」,像是在聆聽周遭環境變化一般的Max實作練習。完成的Max Patch程式截圖如下圖,包含了會自動顯示的位置、溫度、風速與天氣類型的Message。
將捕捉到的及時影像做分格處理,藉由偵測到不同區塊的影像變化來觸發音效。其中影像分格的方式也模擬了大家彈奏豎琴時利用兩隻手撥弦的動作,演奏起來真的就像在空氣中撥弄豎琴的樣子。
捕捉即時影像,並將捕捉到的影像分格,藉由偵測到不同區塊的影像變化來觸發聲音的Max Patch。利用簡單的動作變化來觸發預設好的聲音物件,即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像擁有整個樂隊一樣喔。
本次呈現的作品將由「聲音與音樂創作藝術家 紀柏豪」與「英國藝術家 Adam Sadiq」帶領學員們共同創作,透過「自製空氣感測器」與「資訊聲音化」,讓參與學員理解抽象環境數據、接觸基礎電子電路與微控制器了解Maker精神、以Creative Coding創造視覺與聽覺回饋、活用Open Data與數位工具來實現更個人化的互動體驗,讓參與學員在「遊戲」與「實作」中發揮創造力,進而提升對周遭環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