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細菌混了3000年》活動快訊 3000 Years Among Microbes
《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借鑒於科幻文學、新興科技與後人類觀點,經由原型開發、實驗錄像、太空模擬、線上平台與利益關係者訪談等途徑,開啟一系列關於如何脫離殖民隱喻看待太空的討論。
《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借鑒於科幻文學、新興科技與後人類觀點,經由原型開發、實驗錄像、太空模擬、線上平台與利益關係者訪談等途徑,開啟一系列關於如何脫離殖民隱喻看待太空的討論。
麻省理工高級虛擬技術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Virtuality )曾透過「深偽(Deep Fake)」技術,製作了《發生月球災難時》影片與互動網站,重新建構了家喻戶曉的阿波羅11號登月故事。
與太空連結的當代藝術會是什麼樣子?自古以來,浩瀚星空對於僅能於地表生活的人類來說,都是極富詩意、熟悉又神秘的存在。當全世界的人都仰頭望向天空,面對著充滿未知的遙遠世界,無數神話、故事與創作皆為此而生。
在許多向外太空探索的計畫長久以來都試圖找尋著生命的痕跡,這個未定的探索,使得與外星物種的第一類接觸(first contact)成了許多創作者得以發揮的科幻題材。追尋著這個線索,藝術家徐叡平的作品探詢著共生的各種可能。
在前往太空探險的飛行器中,無重力往往僅只是一個在理論上的理想狀態,而微重力則為實際中更常發生的情況,在這樣的環境中植物將失去向上生長的方向感,流體也會改變其運動規律。如果你有機會在微重力或無重力的空間下活動,你會選擇做什麼?
微重力/超重力(microgravity/hypergravity),如何塑造我們對「失重聆聽」的感知體驗?如何尋求利用將聲音這一空間觀點,視為一種獨特參數的權利?
「氣候變遷」的龐大感令人無從下手,只能在焦慮與無助中搖擺不定—一種唐納·哈洛維(Donna Haraway)稱作「優柔寡斷的躁動(indecisive agitation)」。融聲創意攜手墨西哥跨域實驗室dériveLAB與創意空間BEMA展開國際合作,邀請長期關注藝術與科技的台灣和拉美藝術家,由自身創作出發,回應「環境感知」的主題。
無重力是什麼感覺?我們一定要在飛機上或外太空,才能感受到無重力嗎?
舞蹈家 Jeanne Morel 和多媒體藝術家 Paul Marlier 合作,試圖將「無重力」感受記錄下來,讓另一個人透過數據來感受——一個擺脫自身重量的身體,帶其他身體去體驗一個新的感受和一個新的空間。
Makoto Azuma 是一位花卉藝術家。他將植物送至世界許多極端的環境——冰冷的雪原上、酷熱的沙漠中、陰暗的深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