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烘手機成了音爆機:廁所聽覺的噪音隱憂

在上一篇「聽覺多樣性:你是否聽得與眾不同?」中,我們討論了「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每個人對聲音的感知因生理、心理與文化等層面而大不相同。有人在嘈雜環境中感到不適,有人對特定高頻過度敏感,也有人依賴視覺或觸覺來「聽」。然而,這些差異往往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被忽略了,導致部分族群在使用公共設施時面臨種種挑戰。本文將以「公共廁所」為例,探討廁所內的**聲學氛圍(Acoustic Atmospheres)**如何影響不同用戶體驗;並聚焦於英國聲景學者 John L. Drever 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高速烘手機」在這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聽覺多樣性資訊圖表,更多詳細介紹可見 Aural Diversity 網站介紹

1. 公共廁所:熟悉卻被忽略的聲音場域

公共廁所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但卻常被忽略聲學設計的空間。廁所中經常充斥著水流、沖水聲和烘手機運作聲等多重音源,這些聲響對部分人來說或許只是「背景音」,但對聲音敏感者聽力受損群體來說,卻可能構成噪音干擾甚至健康隱憂。

「若不考慮空間的聲學氛圍,公共廁所可能就像小型回音室,將原本已大的噪音放大到難以忍受的地步。」

—John L. Drever

聽覺多樣性與聲學氛圍

聽覺多樣性(Aural Diversity) 指出每個人對聲音的感知千差萬別;而「聲學氛圍(Acoustic Atmospheres)」則是空間中聲音組成方式的總和,包括背景聲、迴響特性與聲音擴散模式等。當廁所空間缺乏吸音材質或音量控管,沖水聲、談話聲與烘手機噪音容易交織成高壓噪音環境,讓原本短暫的如廁體驗變得緊張不適。

市售烘手機噪音比較圖表

2. 解析廁所聲學特徵:高速烘手機是關鍵

2.1 高速烘手機的時代崛起

近年來,為了省紙巾、提升乾手速度,許多公共場所引進了高速烘手機,如 Dyson Airblade 等機型。這些設備以強勁風速與短時間烘乾為賣點,卻同時產生80 至 90 分貝的高噪音(相當於一輛重型卡車行駛的聲響)。當此噪音在空間相對狹小且牆面多為硬質材料的廁所內響起,勢必因反射與迴響而被進一步放大。

據研究(Drever, 2017)指出,某些高速烘手機的噪音水平可達 90 分貝之譜。若在不戴耳塞的情況下長時間暴露於 85 分貝以上的環境裡,潛在聽力損害的風險便大幅提高。

2.2 烘手機的聲音傳導與回聲效應

廁所通常牆面堅硬、空間狹窄,缺乏吸音材質,導致聲音在空間內持續反射並交疊。高速烘手機若發出尖銳的高頻音(例如 4kHz 以上),再加上空間迴響,能使某些人感覺音量被「成倍放大」。對「聽力敏感者」或「佩戴助聽器者」來說,這是一種可怕的聲音轟炸。

3. 聽覺弱勢群體:誰最容易「被噪音傷害」?

3.1 聽力障礙與助聽器使用者

對助聽器使用者或人工耳蝸植入者來說,突發的高分貝聲音可能導致裝置暫時失效或無法及時調整增益控制(AGC),使其聽覺系統遭受衝擊。此外,他們也難以精準判斷噪音來源,增加「意外接近音爆」的風險。

3.2 自閉症譜系(ASD)與噪音敏感者

ASD 患者常對聲音刺激特別敏感,高頻或突發音量能讓他們感到強烈不安,甚至產生感官過載(Sensory Overload)。高速烘手機在廁所的轟鳴,對這群體而言可能是一種「令人生畏的地雷」,讓他們儘可能避免使用公廁或盡速離開。

3.3 耳鳴、偏頭痛與其他聽覺障礙者

患有耳鳴(Tinnitus)或偏頭痛的人,在面對烘手機高頻噪音時也容易感到頭痛加劇、焦慮升高。這些生理上的不適往往影響心理狀態,使他們在公共場合時更加緊張、避諱。

小型單間廁所中氣刀式烘手機的現場聲音研究圖表

4. 「安靜的廁所革命」:展望包容性的聲學設計

英國聲景學者 John L. Drever 在研究〈Sanitary Ambiance: the noise effects of high-speed hand dryers〉中曾強調,公共廁所內的高速烘手機雖然具備便捷與省資源等優勢,但若不考慮聲學氛圍,等於對部分聽力敏感族群造成聽覺壓迫。他呼籲社會各界思考並落實「弱勢聽力群體友善」的廁所設計,並在聲音標準與政策上做調整。

4.1 為何不使用紙巾?衛生與環保的抉擇

有人或許會問:「既然烘手機噪音問題如此嚴重,為何不改用紙巾?」事實上,高速烘手機的普及有其環保與效率意義,例如減少紙巾浪費、避免紙張供應困境等。如何在衛生與環保目標下,同時兼顧聲音友善,便成了建築聲學設計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

4.2 可能的解決方向
  • 改進烘手機本身:鼓勵廠商研發較低分貝的高速機型,或在風道結構上進行優化,以降低尖銳高頻。
  • 分區與隔音:於廁所中劃設烘手機專區或增設隔板,避免聲波在整個空間中四處反射。
  • 吸音材質應用:利用牆面、天花板等可安裝吸音板或特殊塗層,降低回聲與噪音增幅。
  • 可視化指示:對於聽障或自閉症族群,可考慮透過視覺訊號(如燈光閃爍、指示螢幕)提醒烘手機是否啟動,預先做好心理準備。

5. 從「音爆」烘手機看公廁聲音設計的未來

烘手機噪音在環保與效率上有其正面價值,同時卻凸顯出公共空間「忽略聽覺多樣性」的負面後果。正如我們在先前文章探討的,那些對高頻敏感者、ASD 患者或聽障人士,都可能因這樣的噪音而避開公共廁所,進而減少其參與公共生活的意願。

然而,也無需因噪音問題全然放棄洗手烘乾的衛生益處。只要政府法規、廠商技術與空間設計三方共同協力,適度改進烘手機結構、重視廁所吸音環境,並在選購與安裝時將「噪音」列為重要考量,就能在維持衛生環保的同時,尊重不同族群的聽力需求。

衛生與方便本該兼得,但聽覺需求也同樣不可忽視。期盼有朝一日,進入公共廁所不必再「被噪音轟炸」,而能感受到設計者對「每雙耳朵」的體貼關懷。

參考文獻

  • Drever, J. L. (2017). Sanitary Ambiance: the noise effects of high-speed hand dryers.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 (ICSV24), London, UK.
  • Drever, J. L. (2019). “Primacy of the Ear” – But Whose Ear? Organised Sound, 24(1), 85–95.
  • Low, S. Y. (2016). Hand dryer noise in enclosed spaces.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 Hughes, G. (2018). Acoustic reflections: The interplay of public restroom design and user comfort. Building Acoustics, 25(3), 191–202.
  • Baguley, D., & McFerran, D. (2011). Tinnitus and hyperacusis in 2011: A clinical overview. Hearing Research, 38(2), 120–130.

下一篇:「聽覺多樣性」工具包:創造滿足所有人聽覺需求的指南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