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系列活動所開展的「科藝匯聚週」,第一場講座以圓桌論壇的方式進行,由國科會推薦的2位科學家:「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郭嘉真博士、「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張小慧技術員,與共演化研究隊邀請的2位藝術家:蘇文琪表演藝術家 、擅長跨物種研究的視覺藝術家姚睿蘭現場配對,分享各自在專業領域的實踐,並共同探索科學與藝術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計算科學與藝術跨域合作的思考與實踐。
首先,由「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簡稱「國網中心」)的郭嘉真博士為大家介紹計算科學在藝術領域中的創意應用。郭博士於2011年開創了台灣首座雲端算圖農場,並開放給數位內容產學界使用至今。
在本次講座中,郭博士帶領大家探索計算科學的廣泛應用,除了傳統的科學研究如環境模擬和預測,計算科學也能能在藝術領域中展現創意和表現力。透過數學模型和量化方法,計算科學可以將自然現象轉換成電腦語言,從而讓電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預測氣候變遷或火星居住等未來挑戰。她也以與表演藝術家黃翊以及雲門舞集兩個合作計劃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將計算科學技術應用於舞台藝術中,透過雲端算圖技術即時生成煙霧特效,將這些影像回傳到舞台大螢幕上,實現實體舞者與虛擬分身的同步演出。
國網中心不僅支持理工科的研究,也致力於推動跨領域合作,自成立以來,中心已幫助了多位影視動畫導演完成作品,並培養出眾多創作人才。她也期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與藝術家合作,並作為科學家的身份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新的媒材和表現形式,共同創造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品。
從專業舞者到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歷程
接著由表演藝術家 蘇文琪與大家分享「科技」與「身體」的關聯,一同探討在創作過程中,如何面對科技帶來的挑戰,特別是數位分身對於身體完整性的衝擊。她也提出一個想法:創作可以成為處理科技與身體之間分裂感的方式,並且探索數位化如何改變我們對身體的理解與感受。
過去蘇文琪曾在瑞士 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駐村,這段經驗讓她接觸到量子物理學,並擴展了對時間、空間及物質的想像。在她的創作過程中,科學家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提供技術支持者,更重要的是彼此能夠相互理解,共同探討創作與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與意義的人。這也促使她深入思考科技、身體與科學合作的關係,探討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經驗與認知。
傳導物質、技術語言及其所處環境間的依存關係
接著,由視覺藝術家 姚睿蘭分享她的創作歷程。她曾在金瓜石進行創作,也曾在文化氛圍與台灣不同的尼泊爾駐村,探索當地宗教、文化與性別議題的交互作用。在每次計劃中,如何與當地科學家和社群合作,將材料轉化為藝術作品,便成為創作過程中的核心課題。
在這些計劃中,姚睿蘭透過多種表現媒介,如參與式創作計畫,從田野調查、駐村經驗及跨領域合作中,尋找新的創作方向和對話空間。透過前期功課與現場經驗的整合,將自身感受融入關注的議題。同時也在過程中,思考如何以藝術處理環境人文、技術語言及物質之間的關係,探索物質與價值間的連結,揭示更深層的價值衝突與協調。
基因繁殖與基因改造
最後,由「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張小慧研究員進行分享。她介紹了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在基因改造技術上的突破,以及中心在動物資源供應及替代技術發展方面的努力,特別是無菌鼠的研發和其他替代技術的推動,以減少動物實驗,提高研究的精確度與效率。
在談及基因轉殖與基因改造時,張小慧研究員首先從小鼠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切入,包括如何將目標基因注射到小鼠的胚胎內,並通過一系列篩選和技術操作,最終培育出基因改造的小鼠,這些實驗在代謝疾病和免疫系統研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最後,張研究員也進一步向大家介紹了胚胎幹細胞的基因標的技術,儘管這項技術過程複雜且耗時,但在基因改造領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為基因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她也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特別是生物醫學與科技的結合,例如器官晶片和虛擬動物模型等替代方案,這些技術有望降低對實驗動物的依賴,加速醫藥研究的進程。
跨域合作的未來發展與可能性
科學家擁有專業的知識背景,藝術家則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更具感官和情感吸引力的形式。這種互補性可為公眾科學教育開創新的方法,通過藝術媒介來吸引更多人關注科學研究的社會和倫理影響。本次論壇展示了科學與藝術的深度交匯,透過互相啟發合作,科學家與藝術家能夠創造出兼具美感與思想深度的作品,深化各自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創造社會價值。
相關連結:
喜歡跟星星交朋友的科藝初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