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
NSTC Convergence Exhibition

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 Convergence – Artistic Explorations from Nature to Society

科學家可以是藝術家的額外大腦,工程師可以是藝術家的額外手臂,而藝術家可以是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額外眼睛。

The scientist may be an extra brain to the artist, and the engineer may be an extra arm to the artist, whereas the artist can be an extra eye to the scientist and engineer.” 

展覽簡介

藝術與科學的詩性相遇,在界線日益模糊的世界中創造了獨特氛圍。《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串連國內外創作者、研究人員與機構,展示從自然到社會、有型到無形、地球到宇宙的跨學科實踐。從立方衛星、光學雷達到海底電纜及區塊鏈,先進技術與基礎設施在藝術家眼中超越其實用功能,成為挑戰既有知識和鼓勵多元感知的媒介。藝術與科學的跨域想像,將過去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交織在一起,引領我們以更多元、開放、包容的觀點來探索和理解這個世界。

The poetic encounter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creates a fuzzy dimension of new possibilities. “Convergence: Artistic Explorations from Nature to Society” brings togeth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rtists-researchers and organizations, showcasing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s that span from micro to macro, invisible to visible, and from Earth to the cosmos.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infrastructure transcend their practical functions in the eyes of artists, serving as mediums to challenge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foster diverse sensory explorations.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connects the past and fu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encouraging a more open, diverse, and inclusive dialogue to better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us.

今日,許多創作者與機構應用跨學科方法,將人造與自然、科學與感性、想像與現實相結合,創造嶄新經驗、知識和美學。隨著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藝術實踐因其跨越、匯集和融合不同知識領域的能力而具有新的意義,並與社會、科學與技術變革緊密相連,成為實驗及豐富我們文化敘事的重要途徑。科研活動通常追求具體成果和應用價值。與之相對,藝術則在日益由技術主導的生活中,提供了開放選擇的工具,鼓勵人們探索多樣感知經驗。從立方衛星、光學雷達到海底電纜及區塊鏈,先進技術與基礎設施在藝術家眼中超越其實用功能,成為跨越微觀到宏觀、有形到無形的美學對象。

由國科會指導、國研院主辦的《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通過展覽公眾活動,串連國內外創作者與研究人員,在科學方法與藝術創造的感性交織中相互啟發,連結過去與未來、理論與實踐,邀請觀眾一同審視深植於現代生活中的科技能如何被重新想像與詮釋。

《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由融聲創意紀柏豪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延伸自2023台灣STS年會《重置世界的尺度》展覽,以四個單元展開一場跨越科技與藝術界限的對話。透過形式多樣的展出內容及公眾活動,邀請觀眾一同探索科學方法如何被轉化為藝術表達,以及藝術實踐成為獨特研究方法的可能性。

宇宙共生——科技與宇宙的多維依存

「宇宙共生」將人類感性延伸至地球與宇宙之間的浩渺空間,在私人太空旅行及衛星連網服務已逐步實現之際,對太空產業及人類中心思想提出另類觀點。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太空探索倡議(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小組在斯瓦巴(Svalbard)群島和蘭薩羅特(Lanzarote)島進行的實地太空模擬,研究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策略和科技應用。與之並置的《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則從共生觀點出發,對太空探索中常見的殖民語言進行反思,帶來微生物視角的第一類接觸以及非典型太空利益關係者訪談。這些研究和創作共同描繪出一幅藝術與科學相互啟發與影響的藍圖,鼓勵人們想像一個更開放的科幻太空未來。

感官賦能——透過科技重塑環境感知

「感官賦能」展示了藝術家如何透過不同科技媒介去理解、轉譯周遭環境,重塑我們對感官世界、身體經驗以及自然環境的既有認知。智利藝術家的《全息乳糜》透過神秘學與能量共振,深入探索感官體驗如何與我們的內在精神狀態、情感和意識建立連結,揭示了一種超越物質層面的感知維度。而Rasa Smite與Raitis Smits的《Deep Sensing》則通過拉脫維亞 RT-32 望遠鏡的歷史敘事,象徵性地橋接了技術的過去與現在。該作品借助遙測技術與沉浸式媒體,揭露了技術從間諜活動轉向科學研究的轉變,同時呈現科技與藝術如何攜手揭示人類、自然及社會間深刻的聯繫與互動。

網絡交織——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

「網絡交織」單元透過不同角度探討科技如何塑造人際關係、勞動條件以及社會結構。Marisa Morán Jahn的《銅色景觀》透過參與式藝術實踐探討科技如何中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映了銅作為一種日常所依賴的自然元素,如何在全球化勞動中帶來身體與環境的負擔 。李紫彤與孫詠怡的《岔經濟》則透過區塊鏈技術質疑與重新構想財產與國家之間的連結,探討擁有權背後更深的政治意義 。印度藝術家 Aarti Sunder 的《深海節點故事》將海底電纜視為承載全球數位數據的隱藏基礎設施,探討其與現代化項目、資本主義擴張以及殖民主義間的關聯,透過地圖重新詮釋這一生態系統的主導層次 。這些作品共同揭示了在技術進步背後隱藏的社會與生態複雜關系。

科藝匯聚——跨學科的創新邊界

「科藝匯聚」單元透過展示國家太空中心《來自遙遠的訊息》管絃樂曲選粹、麻省理工學院前衛視覺研究中心(CAVS)的歷史檔案與臺灣共演化研究站的「邊界測繪學」年度計畫成果,彰顯了藝術與科學共同探索未知領域的力量。CAVS檔案除了讓人一窺藝術家與科學、工程跨域合作的濫觴,其豐富內容至今仍持續為創作者與研究人員帶來合作靈感。共演化研究站的藝術家與科學家媒合項目,則涵蓋了從皮膚觸覺、天文物理到動物關係等多元主題。展期間將舉辦「科學家 X 藝術家提案室」讓多元背景的參與者深度交流,對未來藝術與科學的合作潛能提出積極設想。

 

【展覽資訊 Exhibition Information】

◉ 日期 Date|2024/5/10 ~ 2024/8/10
◉ 時間 Time|Mon-Fri 09:00-18:00
◉ 地點 Location|科技大樓一樓大廳 Technology Building 1F

參展單位|艾蒂·桑德爾、共演化研究隊、岩性合作社、瑪麗莎·莫蘭·賈恩、田野景觀計畫 & 瑪姬・科布倫茨、妮可·勒希里耶 & 派翠西亞·多明格斯、羅莎‧史密特 & 萊提斯‧史密茨、李紫彤& 孫詠怡、國家太空中心、羅伃君(依拼音及英文首字字母順序排列)

Exhibitors|Aarti Sunder, Chucho Ocampo, Coevolution Research Assembly, Lythologies, Marisa Morán Jahn, Fieldscape & Maggie Coblentz, Nicole L’Huillier & Patricia Dominguez, Rasa Smite & Raitis Smits, Tzu-Tung Lee & Winnie Soon, Taiwan Space Agency, Yu-Chun Lo

《匯聚》國際交流展|公眾活動資訊彙整


活動報導 News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家實驗研究院 
執行單位|融聲創意有限公司 
顧問|洪廣冀 
策展人|紀柏豪 
策展執行|賴慧珈 
公眾活動策劃|共演化研究隊 
公眾活動執行|林承緯
執行協力|胡貽斐、陳旻靖
視覺設計|黃于豪、賴慧珈
展場設計|賴慧珈
技術統籌|浩天燈光音響有限公司
技術執行|優視音活動整合有限公司
攝影統籌|老王賣瓜影像實業社
主視覺航拍授權|江昭蓉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