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關於我們
融聲創意工作室成立於2017年,受早期電子音樂先鋒及生成式藝術啟發,探索各種製造與理解聲響的途徑,並致力於創意科技應用與藝文教育推廣。
近年我們嘗試將「網路」與「互動生成式音樂」結合,開發可透過行動裝置參與的作品與數位工具,奠基於過往研究基礎,於各類型展演、藝術專案、委託製作中有效降低參與門檻,利用遠端傳輸、裝置同步、手機內建感測器、網頁VR與即時音訊等多樣技術,試圖在成本與用戶體驗取得均衡。
經由創作、合作、映演、開發、教育推廣及開源分享,我們希望促進音樂、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知識交流,優化藝文參與體驗,使創意溝通更有效率。
經歷
展演策劃
2022《TCCF 創意內容大會跨域展演》,松山文創園區
2022《與細菌混了三千年》文化部 科技藝術發展補助,新板藝廊
2021《塑膠湯-環境資訊轉譯創研計畫》文化部 拉丁美洲交流專案,寶藏巖邊境71號
2020《美好的弔詭》國藝會 超疫計畫、台北市文化局 藝文展覽補助,靜慮藝廊
展演作品
2023《Voyage of Hybridity》/曼谷設計週,FabCafe Bangkok
2023《飛船濺落》、《LUCA》/月津港燈節,臺南市鹽水區月津港
2022《無形介面 Interfaces de lo Invisible》,墨西哥克雷塔羅市博物館(Museo de la Ciudad de Querétaro)
2022《時光漣漪 Timeless Ripples》/《臺灣設計展》,西子灣隧道
2022《聲音的奇幻異想 – 5感小旅行》/《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朱銘美術館
2022《Top 6 things to do in 萬華》/ 文化部 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萬華 龍山寺—華江整宅
2021《啟事 The Notice》/《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厚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
2021《井中鏡》/《台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感情線》,西門紅樓廣場
2020《凝光流聲》/《小城生活.有藝市》,花蓮中華市場
2020《春雨綿綿有聲書》/《寫一首春天的詩 | 桃美館 x 故宮書藝體驗展》,桃園市兒童美術館5樓
2020《台北白晝之夜》導覽網頁及聲音漫步作品《電網》,南港台電修護處
2020《相遇》/《台灣舞蹈平台》,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2020《赫茲遊樂場》/《兩廳院「不只在劇場」》,國家音樂廳影音走廊
2020《迴》/《城北說故事.時光旅行遊樂園》,中山藏藝所
2020《光的胎動》/《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地衣荒物 · 天井
2020《距離之歌》/《捉遊・戲場 attraper le JE・champs de JEU》,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9《同根聲》聲音互動裝置展,松山文創園區 · 藝異空間
2019《拾荒歲道》/《宜蘭映像節-從前、以前》,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2019《身聲相應》/《體感溫度》,臺南老爺行旅
2019《雙向傳輸》/《無重力星空》,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2018《荒物聲響裝置展》/《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地衣荒物 · 天井
2018《哈瑪星光任務》,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
2017《憶憶喃喃》/《天空創意節》,台北文創文化廣場
2017 藝術之窗——校園尋美計畫《日常返響 Everyday Trace》,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
表演合作專案
2020《因為相愛所以無限》JUBY CHIU S/S 跨界時裝展演,雲母
2020《捕夢人》葉穎 巡演計畫,文化部流行音樂行銷補助
2019《忘言歌》雲樹雅集演出合作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2018《3.14159 共感服裝實驗展演》, 濕地venue B1
2018《雲裡的女人》,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2018《ReDefine》,JPG 擊樂實驗室,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2017《歲月・童・聲》,澳門文化中心
2017《甲戌風災》,澳門藝術節,澳門舊法院
教育推廣活動
2023《聆聽的方式 Hearing & Listening》,臺南市新營區 辻間創生聚落
2023《汐止水岸聲音探索》,新北市汐止區 水返腳街道博物館
2023《聲音藝術及科技應用》,臺北市北投區 臺北藝術大學 師培中心
2022《太陽能板收音機DIY—用光來傳輸聲音的Li-Fi實作》,新北市金山區 朱銘美術館
2022《風弦琴漫步工作坊》,墨西哥克雷塔羅市 克雷塔羅博物館(Museo de la Ciudad de Querétaro)
2022《太陽能板樂器工作坊》,新北市板橋區 電幻1號所
2021《創意慢老俱樂部-聽聽聲音藝術工作坊》,臺南生活美學館 國際會議廳、中型會議室、戶外
2019《Touch Board 互動音樂體驗》,高雄市鳳山國小
2017《揚聲物件DIY工作坊》/ 《2017 街大歡囍—當代 x 社區藝術節》,台北當代藝術館一樓活動大廳
2016《主動式音景工作坊》,萬大國小五年級
技術協力
2021《龍潭市場,停!看!聽!》網頁聲音廣播系統,龍潭武德殿|龍元宮|龍元路老店舖場
2020 台北白晝之夜——南港台電修護處網頁聲音導覽平台開發
2020 玩聚場藝術節:日常編舞《空Game》——網頁聲音廣播系統
2020 臺灣舞蹈平台謝杰樺 ✕ 董怡芬 ✕ 左涵潔:日常編舞《武營舞厝味》——網頁聲音廣播系統
2019《聆聽的機器——紀柏豪、王仲堃雙個展》技術協力,台北國際藝術村
2019 資策會委託瀨戶內VOCAL ASIA網頁聲音互動遊戲
2019 資策會委託TAIWAN BEATS互動影音系統,法國坎城MIDEM
團隊
Founder
紀柏豪
大學畢業於台大經濟系,後取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及麻省理工學院理學碩士。早期曾為唱片公司簽約作者與樂手,也曾經營共同工作空間Changee,現為「融聲創意」工作室負責人,致力於打造跨領域的國際交流平台。兼具社會科學與音樂背景,他的藝術實踐受早期控制論(Cybernetics)文化影響,大多源自於對規則與邊界的好奇,經由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差異來設計方法,並應用新興科技來創作各種生成與互動式系統。近期研究方向為被連結實體如何在互連網絡中共構彼此,以及人與科技物的協同可能。作品與表演合作項目常於國內外諸多藝術場館及活動中呈現,近期亦擔任如文策院TCCF內容大會等大型展演計畫主持人。2021年獲麻省理工Harold and Arlene Schnitzer Prize in the Visual Arts首獎。
Collaborators
楊茜茹
融聲創意專案經理,理論作曲背景,創作觸及中西樂、管絃樂、電聲與配樂編曲。近年關注於互動裝置、舞蹈、劇場等製作與協力。曾參與之設計項目如《聲景音樂劇場-給NK的十行詩》衛武營/中劇院電聲演出、「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荒物聲響》裝置聲音協力、《雲裡的女人》劇場音樂設計、「2018 臺北聲音地景計畫」捷運圓山站環境音樂等等。
楊謹庭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擔任編劇,並參與多部節目企劃。現專職音樂製作,作品多見於舞台劇、舞蹈劇場、展覽、電影。作品曾於白晝之夜、桃園市立美術館等展出。
駱若瑀
創意工程師,致力於人機互動、程式教育與創作。專業領域為人機互動介面,主講多次教育推廣活動,曾於國防大學、清大音樂所擔任機器學習與 Maxmsp 程式設計講師。
林喚玲
畢業於南藝大音樂表演與創作研究所,2010年起投入南熠樂集的創辦,製作跨界音樂劇場。嘗試將互動科技運用於音樂教學中,研發設計針對0-2歲嬰幼兒的音樂體驗課程。
吳尚芸
聲⾳及媒體研究員、設計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資訊體驗設計畢業,研究和設計實踐著重於「聲⾳和媒體」領域,通過將視⻆從訊息發送⽅式轉移至訊息如何獲取,以重塑⼈類的通訊模式,尤其關注於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