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計畫:汐止水岸聲音探索》
Traceability Project

「汐止」的字面意思是「潮水的盡頭」,舊名「水返腳(Tsuí-tńg-kh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

過去基隆河流穿過汐止一帶,當漲潮的時候,潮水會溯河而上直至汐止後折返,因此每當夜闌人靜的時候,便會聽到湍急的潮汐與砂石激盪出的「灘音」。由於現代的水利防洪設施的興建,早期當地人形容為「聲如琴韻」的灘音已不復見,僅剩下「水」與附近遺留的景觀,成為我們在探尋過往聲音的重要線索。

此外,由於淹水整治及城鄉發展,在街坊巷弄間所見的水流,往往會隱匿在道路或建物之下,或與水溝、排水系統等匯流再併入其他支流,隨著雨量多寡時而出現又消失。因此要定義明確水文源頭其實相當困難。不論是上述的灘音或是水文景觀,這些你我習以為常、存在於生活周遭的自然現象,往往與人們的感知及身體經驗相互影響,並與人為活動及所處環境息息相關。

本計畫在地方文史團隊「返腳咖」及「水返腳街道博物館」的合作下,進行了共學現場、尋水查訪和藝術轉譯等活動,從人們對水的依賴及擔憂為起點,蒐集並轉化環境數據和身體性經驗,回顧淹水歷史並彙整居民對淹水事件的記憶,沿著水文系統開展實驗項目,走訪與城市水文相關之場所,以多元視角重新思考水災經驗。

展覽介紹

展覽以「溯源」為題,關注生活周遭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水。在融聲創意、返腳咖文史工作室與活動參與者的合作下,我們展開了共學現場、尋水查訪,再經由藝術轉譯的方式開展了跨媒體敘事的實驗。在這一年之間,我們走訪了抽水站、蓄洪池、河堤、涵洞、生態步道、煤礦遺址⋯⋯等與城市水文相關之場所,回顧了汐止地區的淹水歷史,最後的呈現嘗試以不同感測與紀錄方式去體現人與水及環境間的複雜關係。在大都會中想追尋水的源頭,就像是一場無以名狀的追尋,儘管未必會得到一個通用的答案,但過程中揭櫫人們在面對「水」時的各種觀點與選擇,而能以多元視角去重新看待那些「比人類更多」的難題。

共學工作坊

本計畫規劃了數場汐止水岸聲音探索共學工作坊,其中與返腳咖文史工作室攜手舉辦水下麥克風製作工作坊,從器材認識、焊接、上防水漆、一步步製作出接觸式麥克風。在做了聆聽的測試後,參與者們分享了自己與水的連結和汐止居住經驗。我們也展開汐止聲音場景探索,攜帶自製的接觸式麥克風,同時搭配現場各式麥克風,如3D麥克風、電磁波麥克風、雙麥克風、電磁波麥克風、雙耳麥克風……等,沿著地圖展開汐止河岸探索,用聲音採集作為方法,往河的源頭接近。返腳咖團隊分享了汐止的小景點,曾經淹水的古厝、排水的磁磚步道,曾經聽得到灘音的河畔等。融聲創意則帶領大家使用收音麥克風,最後分成小隊,實際地走入在地蒐集聲音。在步道、河畔、市場,蒐集這些無形卻充斥在環境中的聲音場景。

同樣在《溯源計畫》工作坊的緣份下,我們結識了熱衷於探索各種材料與釉藥的陶藝家施茂智老師,並共同舉辦了《冒煙小屋》汐止淹水土+霧化器工作坊。施老師利用閒置校舍創立了陶藝教室,並運用過去的淹水土作為製陶材料,將過去汐止淹水歷史轉化為美學創作。在這次活動中,施老師準備了不同配方的淹水土供參加者操作。我們與不同風格及背景的朋友一同參與、發揮想像力及創意,利用淹水土特性結合加濕器結構(霧化、香氛),製作一個可散發水氣的小房子。

尋水查訪

於本計畫中,融聲團隊亦與返腳咖合作,進行多次圍繞汐止地區的尋水查訪。許多淹水防治設施已深入汐止的日常生活,例如河畔綿延的抽水站、學校內建的蓄洪池、涵洞旁不斷擴增的抽水馬達、禮門里在減碳競賽得獎的生態步道等等。我們反覆走訪城市中不起眼的水文節點,透過多元途徑進行探查,延續「共學現場」所彙整資料,依循水文節點及走讀路線,實驗不同錄音及環境感測方式,並整合數位構築技術來開發裝置原型。希望透過實地走訪,能將觀者的個人經驗融入其中,使得人們對作品的感受變得更加豐富。此外,我們也參訪了對汐止防洪影響最大的治水設施—員山子分洪道的走訪觀察,並在第十河川局王主任的導覽下,了解這個成功解決大台北水患問題的重要水利設施。

員山子分洪道主體為內徑12公尺,長度2483.5公尺引水隧道,其出水口放流措施,每秒可導引1310立方公尺水量入海,將暴漲的基隆河水倒流至台灣東北角出海口,解決了絕大部分基隆河汛期的水患問題,是讓沿岸居民大大安心的偉大工程、如同守護神一般的存在。未來我們希望能持續探索及了解地方的治水設施以及與水共存的各種價值觀。

 


 

日期|2023.07.06 – 2023.08.06
地點|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活動策劃|紀柏豪
共同策劃|林沛儀、施雅恬、張文韋、陳怡廷、黃珮綺、廖珮璇、劉人傑
執行助理|陳瑜璟、陳旻靖
平面攝影|林沛儀
動態攝影|劉人傑
平面設計|菜菜子
刊物編輯|施雅恬
計畫參與者|王暄德、王儷諭、吳迺菲、邱娉勻、施茂智、洪以樺、張文華、陳冠佑、陳振達、曾士育、曾彥翔、曾美珍、黃喆亮、楊昌儒、楊喆甯、楊晴羽、潘湜澂、蔡義權、鄭亭亭、鍾育櫻、韓順之
製作團隊|融聲創意工作室、返腳咖
贊助單位:國藝會
(名字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