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故事有聲繪本創作
Creating Audio Picture Books

聆聽、捕捉、發現:孩子們創作屬於自己的聲音故事

在2024年9月至10月間,我們走進了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小與台北市士林區雨聲國小,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有聲繪本創作課程。這門課程結合聲音藝術與視覺創作,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聲音出發,探索屬於家鄉的故事。透過五個主要階段——聲音採集、故事寫作、繪本創作、專業錄音、說書表演,親身經歷從創意發想到作品展示的整個過程,並學會如何將聲音、視覺和科技結合,創作出具有互動性的藝術作品。

 

課程特色

  • 將家鄉記憶轉化成互動有聲繪本:
    以家鄉的聲音記憶為發想,從故事的構思、繪製,進一步到錄音模組的操作與整合,創作出一本有聲繪本,並在最後進行說書表演與互動展示。
  • 錄音的知識與應用:
    認識錄音技術的基礎知識,例如錄音倫理、錄音技巧、麥克風相關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如何應用於生活。
  • 拓展更多的感官體驗:
    回顧記憶中的聲響,並實際錄音捕捉家鄉獨有的聲音元素,整合至有聲繪本中,使讀者在欣賞繪本的同時能聽到相應的聲音,提供多感官的閱讀體驗。
  • 認識當代藝術創作的多樣性:
    透過聲音創作體驗,讓學生對於新媒體藝術與在地主題的結合有更多的想像與概念,並在未來接觸到相關作品時能了解如何欣賞,甚至引起共鳴。
學生創作成品與課程材料包

 

課程介紹

 

聲音採集與聆聽練習

本次課程以「聲音聆聽練習」為起點,引導學生靜心聆聽周圍的聲音,無論是樓上地板的踩踏聲、外頭樹葉的沙沙聲,或是遠處火車的轟鳴聲,學生們都將這些聲音一一紀錄下來並與大家分享。接著,再一同帶著平板走出教室進行聲音採集,錄製學校周圍的各種聲音,透過實際行動啟動學生的感官,並讓他們發現,對他們而言習以為常的聲音,或許正是此地獨特的音景,進一步探索並發掘屬於自己社區的獨特聲音。

 

故事寫作與繪本創作

延續聲音探索,在此階段便開始故事編寫,引導學生將聲音的抽象感覺具象化並融入敘事中,創作出富有趣味的故事。我們從引導學生思考顏色所聯想到的感受開始,再將這些感覺與聲音聯繫起來,探索聲音激發的顏色聯想及其所帶來的感受,並將這些聯想內容組合在一起。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將感官經驗轉化為具體的故事情節,再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視覺表現,利用各種媒材繪製繪本內頁,分組完成故事內容的創作。

 

專業錄音應用

隨著繪本的完成,課程進入到專業錄音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帶領學生們認識各類錄音設備,同時也介紹動圈式麥克風和電容式麥克風的相關知識,並了解如何選擇最適合的設備來捕捉清晰、生動的聲音。接著引導學生掌握錄音技巧,再讓他們實際操作錄音設備,錄製故事中所需的聲音素材,最後將這些聲音與互動聲音裝置相結合,為故事增添更多層次的感官體驗。

 

說書表演發表

在最後一週,學生們進行作品的整合與調整,操作與測試互動聲音模組,確保每個按鈕與聲音都能與故事情節緊密呼應。隨後進行「說書表演」,輪流展示自己的有聲繪本,透過聲音裝置觸發相應的音效,讓故事更加生動。學生們也在此過程中,學會如何利用聲音來強化故事表達,還能與觀眾進行互動,將自己的創作以更精彩的方式呈現。

 

啟發創意,創作未來

我們期望透過這次的課程讓學生探索聲音、科技與藝術的無限可能,並通過實踐,以及團隊合作的過程,實際進行錄音操作、繪本設計、故事創作以及互動裝置操作等跨學科創作,體驗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樂趣。我們也希望這不僅是一次的課程,而是一次啟發想像與創意的過程,讓孩子們在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中,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指導單位     文化部logo    

執行單位     

合作學校    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小、臺北市士林區雨聲國小

相關文章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