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返響
Everyday Trace

《日常返響 Everyday Trace》展覽資訊 

・日期|2017.04.08 – 2017.05.31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科學院頤賢館一樓大廳

作品介紹

「藝術之窗—校園尋美計畫」,以空間與時間訴說,回望臺大校園,透過不同的展演與實驗,將藝術種子散佈在各個角落,這一次我們邀請到經濟系校友藝術家紀柏豪,企劃《日常返響 Everyday Trace》計畫,由紀柏豪帶領13位同學共同創作、展出於社科院。《日常返響 Everyday Trace》是由藝術家紀柏豪與來自不同系所的學生共同執行的創作計劃,關注/搜集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從略帶驚奇的厭倦中發掘平凡景致的可能性。活動內容包括人聲與物件即興、接觸式麥克風製作、多聲道音訊、共振喇叭應用、路上觀察、環境錄音…等練習,及面向大眾的「白傘計畫」與「互動影音」工作坊。紀柏豪為社科院校友與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近期創作多關注於日常性的感知,延伸個體與所處環境間的交互關係。

日常生活的經驗,形塑我們的記憶與感知。大同小異的現代化城市裡,人們依循相同的規則,透過標準化與計量化維持秩序,使生活容易推行,卻也抹平了差異。那些習以為常的重複,是循環也是限制,讓人得以預期不久後的將來,不至於面對過多選擇而無所適從。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讓特麗莎說出「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卡繆《薛西弗斯神話》則說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大部分日子一天接著ㄧ天周而復始地流逝,差別只在是否意識到這點。在匆忙與庸碌中,有太多東西我們看不見/視而不見,有些卻又看得太過真切;像是張不帶目的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畫。

系列活動工作坊

・「白傘計畫」工作坊:講師|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 Dimension Plus 俞穎
白傘計畫工作坊將帶領大家如何自製完成一把發光的影像雨傘,它可以是社運工具,也可以在街頭散步,訴說屬於自己的影像故事。白傘計畫將符合開放原始碼與開放設計的精神,可以自由下載與改變設計,然後再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互動影音」工作坊: 講師|藝術家 紀柏豪
想了解科技藝術家們精準又華麗的影音效果,是如何透過數學與邏輯運算即時生成嗎?本工作坊適合喜愛音樂,卻又希望能擁有更多創作語彙,並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朋友參加。將以Max/MSP為例,介紹聲音合成、音訊效果以及演算法於作曲上的應用。


創作團隊     


藝術家:紀柏豪
共同創作:江書葳、李亞潔、徐筱淇、徐懿、許惟理、陳立庭 郭芮廷、楊謹庭、鄭羽喧、劉心揚、劉怡辰、盧思諭、簡子涵
人聲與物件即興:張惠笙、Nigel Brown
接觸式麥克風與物件即興:劉芳一
作品指導:宮保睿、許雁婷


主辦單位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