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延的、生機盎然的電子音樂宇宙 — Laurie Spiegel

Laurie Spiegel 於貝爾實驗室之採訪。(攝於1984年,影片來自Laurie Spiegel 的 Youtube頻道)

1977年,肩負著人類對地球以外的世界的好奇,航海家一號與航海家二號被升上了太空,如今仍在持續著他們偉大的旅途。除了科學的探究以外,當時的科研人員也頗具浪漫的想法,讓這兩台探測器上各自搭載一張鍍金的唱片航海家金唱片」(Voyager Golden Records),裡頭收錄了地球上的各種聲音和圖像,希望能讓地球外面的生命體一窺地球的樣貌。其中第二個章節「大自然的聲音」(sounds of Earth)的開頭,卻是一段聽起來不似屬於自然的聲音。

Music of the Spheres一曲,是Laurie Spiegel 以克卜勒的著作世界的和諧中所提及的「行星音樂」理論的物理數據,由合成器與電腦轉化而成的樂曲。Laurie Spiegel 是近代電子音樂的先驅之一,除了樂曲上太空的經歷讓人驚嘆,她無比斜槓又充滿駭客精神的音樂人生更是傳奇。

 

契機

Laurie Spiegel 對於音樂的興趣並非始於典型的鋼琴課程,而是一把吉他以及奶奶送給她的曼陀林。年少時,她喜歡私下即興地演奏這些弦樂器作為抒發自我情感的方式,而為自我的而生的音樂與草根的學習,這些經驗某方面影響了她日後對音樂的理念與創作方法。

即便很想學習音樂,但礙於她並沒有正統的音樂基礎,所以基於對寫作的興趣轉而就讀了社會科學,不過也是因為如此,她到牛津大學交換的那段時期,在倫敦修了吉他課程材後才接觸到了「作曲」這個概念。不過,在23歲之前,她都還是以作家自居。直到當她回到美國,歷經了1968年、1969年動盪失意的政治與社會,以及當時的對女性不友善的就業環境—— 儘管Laurie有著去牛津大學就讀社會科學的經驗,她能夠做的還只能是低薪過勞的秘書工作或檔案管理。對於當時的處境,Laurie1993年的訪談是這樣形容的:「…… 反正,在紐約的第一年是挺糟糕的。我那時沒有管道接觸任何有和我相同文化興趣的人,也無法得到不是單調、重複的工作的職缺。」

 

茱莉亞學院 (Juilliard) 與學院外的啟蒙

當時Laurie會就讀音樂學院,竟然是因爲當時同住的室友去讀了一所音樂學院。也或許是時機剛好也受到朋友鼓舞,她抱著必須試試的想法進入茱莉亞學院從頭學習樂理與作曲,而也是她的聽感訓練老師 Michael Czajkowski 帶領她到學院外接觸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合成器—— Buchla合成器。這機器不似一台真正的樂器的樣子,但如同她形容的「就像畫家的空白畫布一樣」,可以不用顧忌學院作曲的記譜架構,更加自由的創作。因此不用多久,Laurie就愛上了電子音樂,並且隨後和當時的The Kitchen的藝術家們一起表演與創作。她同時在學院內學習傳統的、歐式的樂理,也身處生氣盎然的前衛藝術現場,同時靠著幫一些小成本影片製作音樂以及教導電子音樂編曲與吉他為生。

然而在譜寫樂曲以外,學院並沒有給她太巨大的滿足感。除了學院內風氣與當時社會脫節為其中一個原因,還有比起身為作曲主修的學生尋找到適合的演奏者演奏自己的樂譜,Laurie 仍舊渴望親手觸摸樂器與樂音演奏自己的作品。合成器使得就算沒有其他樂器基礎,她仍可以自己實驗各種不同性質的音色,不需假他人之手演奏,但,即便如此,學院內依舊禁止她使用合成器,因為那時甚至對於電子音樂還算不算的上「音樂」都還有爭議。後來,她隨她的老師離開了茱莉亞學院,到布魯克林學院完成了作曲的碩士學位。

 

貝爾實驗室與「GROOVE 」的音樂系統

漸漸的,LaurieBuchla合成器的使用上感到挫折,因為技術限制使得能夠控制的操作太少,逐漸滿足不了她的創作上的需求,她認為如果有電腦控制類比訊號的幫助下,可以用邏輯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掌握更多的控制,做出更多複雜的編曲。

1973年,Laurie Max Mathews 的帶領下進入了貝爾實驗室工作。貝爾實驗室是當時一個頂尖的科研機構,研究領域涵蓋網路、行為科學、通訊等等。Laurie剛進入貝爾實驗室時還不會編程,她是像當年自學吉他一樣自己學習 FORTRAN 程式語言。實驗室裡的許多科研人員也是音樂愛好者,而且他們的對音樂的看法也不似學院那樣的限縮,因此Laurie在這樣友善的環境裡能夠不受拘束地進行電腦與藝術的實驗,編寫互動式的音樂軟體。

貝爾實驗室裡當時有一個被稱為「GROOVE 」的音樂系統,由 Max Mathews Richard Moore 1960年代末期建造,據 Laurie 所言,是一台「終極的合成器」(ultimate synthesizer)。它是一台巨大的混合式計算機(即,兼具支援類比與數位訊號的電腦),搭載著旋鈕、鍵盤、搖桿、兩個洗衣機大的硬碟等各式硬體控制各種音色參數、由 FORTRAN IV 語言建構的多個程式庫,還存有不同使用者長年累積下來編譯的各種程式模組,與一般的合成器最不同的還有,它可以儲存使用者輸入的指令和訊號,讓使用者可以進行多次的編輯,因此可以做出更加複雜多樣的編曲。如此強大的系統用於開發當時所謂的「智能樂器」(intelligent instruments),當時的許多電腦音樂先驅如 Max MathewsEmmanuel GhentRichard Moore都用此套系統進行聲音的實驗。

▲ GROOVE系統之一角,數位端和類比端在兩個不同的房間裡,因此想要做事得來回跑。圖片來源: https://120years.net/wordpress/groove-systems-max-mathews-usa-1970/)

 

Laurie Spiegel的一張專輯 The Expanding Universe (1980 )有四首曲子便是由GROOVE系統創作的。

The Expanding Universe (1980),在2012年再版並增加了曲目。最初由Laurie在貝爾實驗室內的GROOVE系統創作的曲目為PatchworkOld WavePentachrome The Expanding Universe,其他曲目則是繼承了部分當時在GROOVE的作曲邏輯。

 

VAMPIRE (the Video And Music Playing Interactive Realtime Experiment)的誕生與消逝

因為GROOVE系統的硬體空間在兩個不同的房間,Laurie在來回穿梭的過程中觀察著其他實驗室裡的顯示器上的波形和圖像,她萌生了想要做一個能夠即時的、影像與音樂結合的編曲系統的念頭。於是,在和當時也在實驗室的Kenneth Knowlton博士學習電腦圖學編程後,她在GROOVE上自己寫了一個可以用平板RAND Tablet即時繪圖的程式—— 取名為「VAMPIRE」,一方面是簡寫,另一方面是因為Laurie總在晚上使用它,並在Kenneth Knowlton博士的幫助下增加了各項材質、筆刷等額外的功能,GROOVE上的輸入硬體旋鈕、踏板等可以控制筆刷的顏色參數與繪圖邏輯,並用演算法改變材質的變數。她期望圖像也能像編曲一樣,用程式的幫助下表現抽象的、與音樂同時不斷流動的情緒與意境。然而,在她快要實現這個構想時,1978年,GROOVE系統因為硬體淘汰而消亡,之後,AT&T70年代末期迎來被逐漸分拆的命運,直到1984年正式解體。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因為改組而導致科研人員大量出走,實驗室電腦系統被更新成了 UNIX,而 VAMPIRE也與前人們留下的程式,一起隨著軟硬體的淘汰而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Laurie來說,實驗室的時光在1978年就迎向了終結。

 

Music Mouse

Laurie 1980年刊登於兩封信,主要是對於當時的新音樂現場表達異議。其中一篇初刊登於Ear Magazine,以聽眾、表演者、作曲家三個角度切入,認為當時音樂圈的風氣過度看重新音樂演奏會,而看輕了當下普遍庶民最習慣的聆聽媒介—— 「巨大聲響的喇吧」(loudspeakers )CD、樂譜,以及為私人聚會時的彈奏。演奏會為傳播音樂的主流媒介的時代已經結束,對美國的大眾而言,收音機、CD、樂譜與民謠才是讓音樂可以觸及各階層與人心的方式,演奏會反而還有其嚴苛的場域限制,在都市以外的地區難以發揮。她認為這樣對新興媒體的忽視,會讓音樂無法觸及受眾。這封信件刊登了之後,她收到的演奏工作的邀約也明顯減少了。

不過,這時 Laurie的創作重心,轉移到了當時 Jef Raskin——蘋果電腦的麥金塔計畫創辦人——送給她的 Apple II 電腦原型機上。不似貝爾實驗室裡的高大到天花板的計算機,Apple II 顯得非常迷你,Laurie一開始甚至覺得說這是台電腦簡直是玩笑。不過沒多久,Laurie 就開始在上頭編寫程式—— 一個容易上手的音樂程式。但,當她開始使用個人電腦後,沒有人想要聽她先前為傳統樂器的譜曲了。人們只想要看她用電腦演奏。

 

Apple II 電腦(Attribution: Rama, CC BY-SA 2.0 FR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fr/deed.en>, via Wikimedia Commons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pple_II_IMG_4212.jpg)

 

雖然Laurie可以很熟練的操作電腦表演,但她並不想以電子音樂演奏會維生(當時還真的有商人想要她這麼做)。她深知自己是一個作曲者,想要的是一個創作工具齊全的工作空間讓她可以自由揮灑,而不是站在舞台用電腦演奏吸引獵奇心態的觀眾。因此,各式音樂與文化大鳴大放的1980年代,Laurie 反而淡出了音樂圈,也不怎麼作曲,一頭栽進電腦程式與邏輯的探究,讓這些東西增進她對音樂創作的掌控。埋首研發的努力在1986年結成了果——  一款名為Music Mouse的音樂軟體。

 

Music Mouse 的軟體介面與演奏

 

Music Mouse 能在麥金塔、雅達利、Amiga電腦上運行,最後的版本更新停留在2005年。

…… For those who have wanted to do music but have lacked the background, computer intelligence may make it possible. For those of us who have already gone a long way in music, it may let us go further than we ever imagined before. This program is a small beginning, written to some extent as a pointer.

以上這段 Laurie 寫在操作手冊前言的話,概括了這個軟體的精神。她在程式裡寫好了一些演算法和各式音調與曲風組合,試圖最大程度的讓使用者專心於曲子上的創作與即興表現,而非在樂理上。Music Mouse 的使用方法是用鼠標在畫面上移動,會驅動兩個軸線—— x軸與y軸,移動鼠標改變這兩個軸上的數值會同時觸發兩個組不同的旋律,一次最多可以發出四個音,而另一隻手則是用鍵盤操縱其他如聲量、節奏、音色、調式等參數,使得操作者不須太多樂理基礎,就可以創作樂曲。一開始寫這個程式是為自己的創作出發,沒想到後來有很多人也想要這個程式,Laurie才開始販賣Music Mouse

 

 

▲ Laurie也用Music Mouse創作了至少七首樂曲收錄於專輯 Unseen Worlds (1991)

 

儘管在電腦音樂、演算法音樂上有諸多奉獻及研究的Laurie,對於作曲程式等科技的看法,依舊將其視為一種樂器,並始終以「作曲者的意志」為重心—— 認為個人電腦與音樂作曲程式的發明,應該是讓作曲者能夠更容易創作的媒材,讓任何對音樂有創作熱忱的人,就算只是初學者與未受過正式學院樂理訓練的創作者,都可以在程式的幫助下自由地用音樂表達情感。並且,她認為1980年代個人電腦的問世,破除了資源被壟斷在大企業或是菁英手上的常態,個人電腦讓普通階級的人們都可以進行創作,並且是以草根的摸索、「駭客」的精神創造音樂,此後音樂作品和程式就不再像一個個固定且靜止的「完成品」,而是在創作者之間不斷的為了自己的創作需求,去演變、改動和應用,不會有所謂的「最終版本」,而是變得像「民謠」一樣流動。人人皆有用音樂表達自我的自由和能力。

而這個精神又回歸到Laurie最一開始接觸音樂的契機,她的吉他,她那自我的、野生的,為抒發個人情感而生的音樂經驗。

 

參考資料:

Laurie Spiegel的個人網站: http://retiary.org/ls/index.html

Music Mouse: http://retiary.org/ls/programs.html 

https://pitchfork.com/features/article/9002-laurie-spiegel/

訪談影片

http://retiary.org/sandbox/groups/lauriespiegelrecentpress/wiki/welcome/attachments/323b6/Spiegel-Gagne_Soundpieces2_interview_1993.pdf?sessionID=23fcdaab59813d0bd4e3cd741f42a5b7352bc019

GROOVE系統之介紹

 

延伸閱讀: Laurie Spiegel 與她的演算聲音宇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