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從噪音藝術先驅盧梭羅(Luigi Russolo)思考噪音之矛盾性

Luigi Russolo, “Music”, 1911 (圖片來源:維基)

儘管噪音的特色是將我們殘忍地拉回現實生活,它在藝術的層次上絕不能僅限於狹隘的模仿再現。

 

Luigi Russolo, 《噪音藝術宣言》

作為未來派的先驅之一,義大利藝術家盧梭羅(1885-1947)早年先以畫家的身份投身於意大利作家馬里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在1909發起的未來主義藝術運動,其目標為拋開傳統藝術的局限性,提倡改變、創新,崇尚工業機械之速度,以及其具有衝突性、摧毀性之力量。馬里內蒂率先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之後,其他參與成員也相繼發表其他藝術領域的宣言。

而在音樂領域方面,盧梭羅在普拉特拉(Francesco Balilla Pratella)於1910年發表《未来主義音樂家宣言》過後,也將未來主義的概念帶入音樂中,於1913年以書信的方式公開發表《噪音的藝術》(L’arte dei rumori),並隨後開始以他最著名的噪音機器(Intonarumori)(註二)舉辦一系列的音樂會。

在盧梭羅的噪音宣言當中,他將噪音分為六大類,雖然大部分仍然符合大眾所想像的震耳欲聾、尖銳刺耳的工業聲響,但其實其中包括許多沒那麼吵、沒那麼刺耳的人聲以及環境聲響。

由此可以看出,他所強調的不僅僅是暴力取向的音樂美學,更是希望能將傳統認為非音樂的聲音納入音樂的範疇之中,突破「充滿限制的樂音」,去探索噪(聲)音的無限可能,進而顛覆大眾對於「音樂」的既定想像。

 

 

今天,音樂藝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尋找的聲音更加不和諧,更加陌生,更加刺耳,因而我們越來越接近噪音⋯⋯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表現都伴隨著噪音。因此,噪音對我們來說是熟悉的,並且有能力立即喚醒我們自己的生命。

 

Luigi Russolo, 《噪音藝術宣言》

 

隨著科技愈加進步,時空愈加壅擠,生活愈加緊繃,人類與外在人、事、物之間的矛盾也就愈加嚴重,這些矛盾在人類社會當中,經常即是以噪音的形式具現於日常周遭。當人類走向無法避免噪音的時代,像是盧梭羅所身處的時代,像是此刻,人類皆被迫行使自我適應,與自身聽覺極限、傾向「和諧」狀態之本性不斷抗衡,噪音在此同時,亦隨之越被形塑成一個矛盾的存在。

就如同電影蜘蛛人的名句「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當人類相較於其他物種,有能力運用更多媒介來獲取資源,背後所隱含的便是人類必須背負起更多的責任。連結回至盧梭羅的噪音音樂概念,具有矛盾特徵的噪音,就有如同那份責任一般如影隨形,我們無法規避,它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不能與其分割。

相關圖片
未來派藝術家合照,中間為馬里內蒂,最左為盧梭羅。(圖片來源:維基)

而生活中的音樂,作為時間的藝術 ,人類藉由它來成就永恆,是人類賦予其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自身應容許自己,竭盡全力擴充其空間來容納、擁抱新世代的聲音,意即——噪音,唯有如此,音樂才能繼續承載人類與時空之間,更多可能的交互作用。

 

註一:想了解更多關於噪音機器以及噪音音樂的脈絡,可以參考我們在Medium上的文章

延伸閱讀:【作品介紹】再生與再想像:盧梭羅(Luigi Russolo)的噪音機器(Intonarumori)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