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重力空間中的「共生」—— 藝術家徐叡平的〈泛種論〉藝術計畫

                                                                                             (photo credit: Rae Yuping Hsu)

在許多向外太空探索的計畫長久以來都試圖找尋著生命的痕跡,這個未定的探索,使得與外星物種的第一類接觸(first contact)成了許多創作者得以發揮的科幻題材。追尋著這個線索,藝術家徐叡平的作品探詢著共生的各種可能。她的零重力藝術計畫〈泛種論〉是一個在零重力狀態中的藝術表演,以「泛種論」和「內共生學說」為表演的文本,以共生詮釋地球生命的起源。

                                                                                                       (photo credit: Rae Yuping Hsu)

根據研究資料,泛種論提出的是一種生命體在宇宙間存活的一種方式。這個假說描述在一些行星遭到撞擊後,散落到宇宙中,並且夾帶類似嗜極生物的細菌之類的生命體殘骸。這些生命會在宇宙移動中進入類似休眠的靜止狀態,等待對的時機與環境再延續生命的可能。

由於泛種論目前仍是一個虛實難辨的假說,創作者以藝術的形式呈現似乎更理所當然。在零重力機艙中她穿上利用發酵康普茶(kombucha)製作的共生的菌母充氣囊、潛水織物等材料織成一件附著有菌母囊的太空衣,模擬有機體在宇宙間的移動狀態。這些菌母囊在太空衣表面留下孢子,便是展演了某一種維持生命存續的可能,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資料庫(archive)。而選擇發酵材質作為創作元素,某方面也是體現人類和非人,共同生活和建設的模擬。


(photo credit: Rae Yuping Hsu) 

「共生」這個議題似乎也在她的許多藝術計畫中,不斷地被提出來討論。例如在她與藝術家紀柏豪、Nancy Valladare 等人共同發起的錄像作品〈與細菌混了三千年〉,試圖討論在新興科技的發展下,如何以「共生」(symbiosis) 和「親屬關係」(kinship) 的邏輯,想像未來居於星際之間的生活樣貌。激發出「在宇宙中的移動與繁衍是不是也如同一種移民?」「而人們應該如何進程,才不會使人類殖民歷史上的悲劇於外太空再度重演?」等疑問。

                                                                                                     (photo credit: Rae Yuping Hsu)

「因為在電影與文學中,這總是被刻畫為征服或是被征服的時刻。而我想用共生框架下的「交換」取代這樣的觀念。」叡平解釋。

與外星生物的接觸和太空殖民的議題,不管是過去科幻情節的敘述裡,或是正在發生的探索中,都是有可能會發生的未來。「我們如何共同生活?」這個議題在環境危機下,逐漸的在多種學科,例如建築、生物、藝術等專業領域被探討。在藝術的領域中,徐叡平以微近觀至體內細菌,到宏遠觀至太空生物的尺度下去思量,學習著異居共生,與人與非人的生命體們相互依存。


撰文者:施雅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