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的音樂(一) 號召群體

音樂家在譜曲之後,一般交由專業演奏家進行演奏,以最終的成品給予大眾欣賞,然而自身創作生產的歷程或狀態卻難以展示於大眾。有一群創作者,為了使觀眾從被動轉為更主動式的聆聽,或使觀眾也成作品參與的一部分,因而啟動了不同類型的創作模式,來組織觀眾參與合作或介入。本系列將介紹許多與社會合作、團體共同創作發展有關的作曲家,他們延展了聲音與音樂在意義上的探討,使音樂創作與社會有所關聯,並能在社群間互相影響的發展關係。


科內利烏斯·卡迪尤 Cornelius Cardew

科內利烏斯·卡迪尤(1936-1981)出生於英國的音樂作曲家,受到約翰・凱吉(John Cage)影響,進行各種偶然音樂的實驗,也創作了許多圖像記譜。在1969年,卡迪尤與一行人同成立了拼湊樂團(Scratch Orchestra),他們以民主號招組成,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合作,沒有成員的層級上下之分。卡迪尤也提議了一個輩分反向(reverse seniority)的指派方式,因此,他們第一個演奏會便是由18歲的Christopher Hobbs來設計。

 
Journey to the North Pole’ (Hanne Boenisch, 1971), selected clips
拼湊樂團紀錄片,往北極點的旅行

他們會在大街公園等公開場合進行演奏,相異於觀眾需進入音樂廳聆聽的傳統演奏模式,他們更強調即興或環境裡可以用上的材料。而在譜面上,拼湊樂團沒有固定的領袖,每個人都是平等影響著譜曲的設定,樂團的組成有音樂家也有非專業的創作者,成為一個互相牽引彼此的集合體。他們也寫了無數的方法和形式去記譜,拼湊樂團的名字也意味者:每個成員都可以自由譜曲,藉由圖像與視覺挑戰傳統作曲,以任何可以被閱讀的記譜語言:口語、圖像、拼貼等等,最後集合成一個音樂家的「拼湊本」。在譜的生產、演奏會執行、即興演奏上都涵蓋在他們整個創作概念,拼湊樂團的民主方式,造就了一個屬於他們團體的記譜語言。



傑樂米‧戴樂 Jeremy Deller

傑樂米‧戴樂(1966)是一個英國的觀念藝術家(Conceptual art),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和群眾參與、合作有關,其探討包括了流行音樂、民間次文化、街頭遊行等等。Acid Brass 是傑樂米‧戴樂於1997年協助工廠銅管樂隊—威廉‧費瑞管樂團(Williams Fairey Brass Band)的音樂合作計畫,由傳統銅管樂器來演奏迷幻浩室(acid house)的電子音樂。


Acid Brass 
被帶到各國演出,受到廣大的迴響。戴樂在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型音樂中找到連結性,視他們為「兩個在特定群體間所組合而成的民間藝術」,銅管樂器與迷幻浩室反映了英國80年代民間對英國政府的重大反抗運動-礦工罷工事件,當時與瑞舞(Rave)派對皆被政府禁止活動。迷幻浩室的興起是在1987年,由音樂製作人Phuture用合成器Roland TB-303 Bass Line所調變出的一種奇妙音色,並搭載了以往浩室舞曲的模式,成為一種新的舞曲類型。(在1994年英國政府頒布了針對「20人以上聚眾播放各種有重複節拍的舞曲」禁令。)而英國銅管樂器(brass band)則是從英國工業時代興起,許多樂團成員皆由礦工組成,於1984年著名的礦工罷工運動時,也被大量作為緬懷或鼓舞使用。

 


Acid House多有TB-303合成器的特殊音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t1JqOJQqE

Kellingley Colliery 銅管樂團以採煤(colliery)相關主題為樂團命名,這首音樂於1984年被紀錄下來,緬懷礦工罷工運動傷亡的人們。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1997

傑樂米・戴樂說:我畫了一張圖來解釋在浩室音樂和銅管音樂之間,社會、政治、與音樂的連結,並展現思維的過程。它也關於了在20世紀的英國歷史:一個國家如何從工業社會轉變為後工業社會。若沒有了圖解,這個音樂計畫(Acid Brass)就不會有一個主要的概念結構。

戴樂從社會中找到不同音樂文化的差異與連結,讓傳統銅管樂器以新的發展做接續,在浩室舞曲裡找到一個新的出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