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資訊聲音化?

一個人很難去用視覺處理龐大的數據,但是我們更擅長用聽覺接受資訊 —— John Neuhoff

資訊聲音化,顧名思義即是將資訊與其對應的聲音做配對並發聲。一般來說,只要符合再現性(Reproducibility: 在相同控制條件下,能夠使其他研究者用相同分析步驟進行重覆量測,且產生相同的結果,即為再現性。) 和可讀性這兩大特性的技術,就可以稱其為資訊聲音化。

2015年,Mark Last 和 Anna Usyskin 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以找出當資訊聲音化後能展現什麼樣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表明就連那些未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聽者也能有效地分辨數據之間的差異。

雖然已經有許多會議,如ICAD等,涉略資訊聲音化這一主題,資訊聲音化還是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包括如何廣泛地呈現以及進行資料分析。有學者認為提供充分的脈絡來解釋資訊聲音化後的聲音是一件很困難但很必要的事。由於缺乏足夠的資訊聲音化研究和資料探索,許多資訊聲音化實驗都是從零開始。

【資訊聲音化作品:Sonification of motiongrams】

【作品作者:Scott Lindroth】

Scott Lindroth,是杜克大學音樂系的教授,同時身為作曲家的他於2012年時發布了一個音樂性的實驗。就在2011年5月10日賓拉登被暗殺後的短短時間內,他捕捉了推特上含有「osama」(Osama 為賓拉登的名字)單字的訊息並轉換成聲音。節奏、音調、編曲都是巧妙地用演算法產生而成。下面這段影片了一 系列常使用的單字,其中的音樂並不是表達推特訊息的內容,而是呈現了由特定推特訊息形成的不同網路社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中聽見什麼——中研院海洋生態聲學與資訊實驗室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裡都執行著怎樣的研究?上一回挑選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Acoustic Ecology Lab,他們發展在地走聽、社區參與聲音錄製、傳感技術等,也分析聲景數據資料以了解環境生態。而臺灣在中研院由林子皓老師帶領的海洋聲景生態資訊實驗室,則聚焦在以遙測的方式蒐集聲音資料研究分析環境與變動與生物的多樣性,也探討人為活動如何影響環境生態。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