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Visual(二)《Anthropocene》人類世系列

《Anthropocene》人類世是以 Audio-Visual 聲音-視覺化方式呈現工業革命以後世界景象、人類社會變化的作品。

前一篇文章我們提過 Audio-Visual 是一種方法或形式,因此在欣賞這類型的作品時,「聲音視覺化」從來不是結果或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幫助作者呈現理念的工具。

在介紹這件作品前,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Anthropocene”?

“Anthropocene”根據劍橋字典的釋義,翻作「人類世」,意指18世紀(尤其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引發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時期。

至於以色列歷史學家、暢銷書作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之著作《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中的第二章即是人類世,也從較廣泛的層面闡述這個觀念。科學家將地球歷史以「世」(epoch)分期,例如更新世(Pleistocene)、上新世(Pliocene)、中新世(Miocene),而我們現在處於全新世(Holocene)。但更好的說法是把過去七萬年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也就是人類的時代;因為這幾萬年來,人類已成為全球生態變化唯一最重要的元素(過去從未有任何單一物種能一手改變生態)。

嚴肅的議題也能表現在聲音藝術當中嗎?

《Anthropocene》的作者Federico Foderaro將自身關心的議題全然運用Max/MSP和Ableton Live以Audio-Visual呈現,黑底白線為主的影像隨著音訊變化而不斷生成受到干擾、破壞性的連續歷程,也藉由不同畫面的安排、變化前後的效果使作品整體的「時間軸」一躍而出,顯示工業發展後的人類正式開啟了新的紀元,所帶來的影響是一連串向前的線性軌跡。

工業時代來臨後,人們的生活因為工具進步、機械製造提高生產力而讓工作效率大幅上升,生活也愈加便利;然而隨著工業發達,負面影響也逐漸犧牲環境、居住空間,衍生一場難以溯往的人類與地球生態和諧的拉鋸戰。本件作品反思人類世代的歷史與環境共生議題,獲得了2017年的Mutek contest評審團獎。

作品充滿工業器械、怪手開挖與爆炸的影像。

呈現土地開發的前後變化。

《Anthropocene Expanded》延續《Anthropocene》,再為工業革命的變遷註下更飽滿的詮釋。

2.0版本為現場演出,觀眾和作品在同一個空間中發生互動,耳朵和眼睛就是媒介,直接地投射想法於眼前變化。在《Anthropocene Expanded》演出的尾聲有個白色球體從被打散再聚合,最後慢慢消融、散逸,觀眾如同作者在作品簡介中所陳述:我們仍在人類新紀元的開始,無法預知接下來的影響。

藝術家如何關心社會?藝術表演如何不只停留在美學觀賞的層次?作品是否能引發呼告,讓觀者在接觸了較為新興的藝術表現時,容易進一步產生行動,讓作者-作品-讀者的生態關係加強雙向的互動,或許是許多科技藝術作品於當代被寄予的社會期許。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AI注入新的靈魂:虛擬音樂家

探索創意人工智慧中有趣的音樂應用之一:虛擬音樂家創作音樂,一個虛擬角色也可以像人類藝術家一樣發布音樂。不同於大家熟悉的虛擬藝術家,其背後音樂是由人類協助創作的,人工智慧生成的音樂家,其音樂和文字完全由人工智慧工具驅動,沒有人類在背後協助創作,而是引入新的「靈魂」

閱讀全文 »

探索數據的詮釋與批判

數據以及技術中控制、規範、監視的關係是什麼?數據是否建構了網絡、決定生物的行為與觀點,並且進一步行使權力和控制知識?聲音是如何讓數據擁有「行動」與「說話」的能力?數據除了是資料聲音化的重要元素,它也同時與環境、技術、政治、社會相互纏結,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極具影響力與震撼力的互動關係。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