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對鳥彈琴的那個男人——David Rothenberg

(圖源:https://www.nj.com/entertainment/music/2010/10/njit_professor_finds_nothing_c.html)

人類用文字溝通,動物也有自己的語言;不需要寵物溝通師,我們有David Rothenberg。
這名哈佛畢業的跨物種音樂家/環境哲學家,認為動物語言的音樂性遠多於比人類語言,探索各種生物的聲音。

Why Birds Sing

2005年David Rothenberg的書《Why Birds Sing: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y of Bird Song》受到他一場表演的啟發。2000年,他受邀到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國家鳥類保護區,用單簧管與鳥類來個二重唱。當時一隻白冠噪鶥 (White-crested laughingthrush)回應了他的演奏,他便開始探索鳥類是否能真的與他對話。

在生物學上,普遍認為鳥類唱歌是為了生存——保護領土、交配。
然而,研究顯示,唱得好的鳥,不見得一定更容易成功交配,也不見得能得到最好的地盤。知更鳥、夜鶯等能唱出複雜歌曲鳥類——他們的歌曲比他們「所需要的」精細得多。他們只要唱個六十分,其實生活依然可以過得下去。大部分的鳥類的歌唱卻往往超過那六十分。

那為什麼鳥類要唱歌呢?
David Rothenberg 認為原因就和人類唱歌原因一樣——因為他們「會」。Charles Darwin 的書籍《The Descent of Man》裡講到,鳥類具有審美觀,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有漂亮的羽毛,以及能唱美麗的的歌曲的原因。David 認為鳥類確實有因為聽到他的演奏,進而也改變了牠們的歌唱——類似爵士音樂中 “ 對唱 (Call and response) ” 的概念。

Thousand Mile Song

在 Daivd 高中時,他受到薩克斯風演奏家 Paul Winter 的 “Common Ground” 專輯的影響。此張專輯運用不同音樂風格的元素以及鯨魚,狼和鷹的聲音。也有許多流行音樂和鯨魚聲音有關。這使David對利用音樂來了解自然世界產生了興趣。

這本書會叫 “Thousand Mile Song” 是因為,由於水下聲音的特殊物理性質,由最大的鯨魚藍鯨和有鰭鯨製造的某些50Hz以下的聲音能夠傳播數千英里。

(圖片來源:http://www.thousandmilesong.com/how-can-they-travel/)

科學家已經從如此遠的距離追踪了鯨魚的聲音,但我們真的不知道鯨魚本身是否真的在這麼遠的地方互相傾聽。如今,海洋中不斷出現的運輸噪音,使這種音調難以傳播到和海洋寂靜時一樣遠。這會危害鯨魚的生活嗎?它可能比美國海軍引發的聲納爆炸產生更多的慢性損害。

David Rothenberg 鼓勵讀者對音樂的涵義敞開大門,希望我們對周圍的環境有更廣闊的認識。
重新調整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可能會在多個層面上有益:對我們每個人,對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甚至對整個星球。
人類的同情和了解其他物種需求的能力是我們最大的才能之一,而傾聽他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David Rothenberg說:「我們對其他生物的感官世界了解甚少,自然仍然是一本巨大的書,等待打開,翻譯和破譯。或者,如果你將其視為音樂,則可以聆聽並與之互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