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http://skana.mplab.lv/hans.html)
作曲家大衛·都鐸(David Tudor) 的「雨林 (Rainforest)」系列,可視為當代古典作曲家對既有音樂體制的反動實踐。他自1968年起,試圖透過一系列創作去探究共振的「揚聲物件(Speaker objects)」。
震動傳感器(Transducer)被貼在選定的物件或材質上,使其扮演了喇叭膜片的角色,延伸空間與材質自身的共鳴,與所處聲學環境交互影響。諸多不同材質、大小與功能的物件被懸掛在空間各處,將展覽空間轉化為混音的場所,觀眾可自由選擇聆聽的角度,材質的共鳴在空間與物件中流竄、鏡射、開展,形成一指向模糊的環繞音場。《雨林》強調的是「發聲的方式」,透過震動物體去彰顯材質自身共鳴。
與其相對應的作品,例如 Alvin Lucier的《I’m sitting in a room》,則是透過重複的動作,藉由一特定機制去彰顯空間於聲音再現過程時的存在與介入。做為「觀看」聲音的不同途徑,其中的連結,可被視為聲音藝術由古典音樂傳統進入視覺藝術領域時,於美學視角上的轉換。認知到聆聽的各種面向與可能性,我們才能經由聲音作品,去討論感知、個體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
來自台灣台北,現為「融聲創意」負責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主要關注領域為Interactive&Generative Music、Sonification與Sonic Agency等。曾入選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雲門基金會「流浪者計畫」,並於荷蘭V2動態媒體中心(2014)、西班牙Laboral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2016)、英國FACT(2018)等科技藝術機構駐村。除創作外,亦廣泛參與教育推廣、跨界合作與表演藝術項目,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網路媒體。近兩年曾參與澳門文化中心《歲·月·舞聲》與兒童劇版本《歲·月·童聲》、澳門藝術節聲景劇場《甲戌風災》、衛武營《工業城市》、深圳舞蹈節《Well Come》、jpg擊樂實驗室《ReDefine》、《3.14159共感服裝實驗展演》等表演製作。2019年獲選為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