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rcam釋出基於頻譜分析的Spectral Crossing及Spectral Morphing效果器
最近IRCAM推出了兩款音訊處理軟體效果器,分別為「Spectral Crossing」和「Spectral Morphing」。這些軟體效果器是IRCAM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基於IRCAM對聲音研究和音樂技術的深入研究和實踐經驗而開發的。
最近IRCAM推出了兩款音訊處理軟體效果器,分別為「Spectral Crossing」和「Spectral Morphing」。這些軟體效果器是IRCAM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基於IRCAM對聲音研究和音樂技術的深入研究和實踐經驗而開發的。
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自然與人造的光源,但卻未必會注意到光影結構性地、細微的變化。儘管光是可見的,而聲音是不可見的,我們卻會傾向透過聲響去理解狀態的變化。
《赫茲遊樂場》為兩廳院「不只在劇場」徵件獲選作品,由涵蓋藝術、音樂、表演、影像、策展、工程等不同背景的成員協力完成。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能如何運用數位科技的優勢,在人與人、人與行動裝置間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該如何讓參與者在使用手機時,能認知到自己與他人的連結,感受到現場性同時找回身體?
網路技術開拓了音樂科技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串流音樂也是網路技術應用案例之一。近年來,因網路傳輸速度的進步,開發者因而發明了建構在雲端的數位音樂工作站。此外,更因網路無國界限制的優點,更多跨越地區限制、能夠多人一起在雲端創造音樂的網路音樂合作案例也陸續被開發。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基於網路技術的音樂合作案例吧!
對大多數人來說,「網際網路(The Internet)」已然遍布我們的生活。不到30年的發展中,連結了一半以上的世界總人口,展顯出非凡的速度、欲望、商業性、控制和創造力。微軟(Microsoft)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其自傳《未來之路(The Road Ahead,1995)》中展現出其對於技術革新的正向態度。
大家可能有在手機上玩過一些小遊戲APP,會讓玩家透過人聲來控制角色的移動。如果想要在個人電腦上達成這樣的應用,又不想要寫太多Code,我們應該怎麼透過數位工具與Creative Coding來實現呢?
顆粒合成(Granular Synthesis)是數位音訊發展中,一個相當有趣且具有特色的聲音合成技術。簡而言之,這種合成法是把一小段聲音,想像為一個整體,將其切碎成許多細小的顆粒(Grain),並透過不同音訊調變手法去處理,例如快轉、回放、停留在某一處等等。這類帶有特殊質地(Texture)的聲響,目前也被大量應用於數位音樂、電子音樂及實驗聲音創作中。
有時候在網路上或現場表演中,看到別人能用嘴巴製造出許多不同音色,是不是會有點羨慕呢?沒關係,現在透過數位工具跟Creative Coding,我們也能稍稍體會一下用「人聲」來演奏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