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Li-Fi實作——用光源廣播聲音的創意探索

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自然與人造的光源,但卻未必會注意到光影結構性地、細微的變化。儘管光是可見的,而聲音是不可見的,我們卻會傾向透過聲響去理解狀態的變化。本教案透過太陽能板來接收不同光源,引導參與者學習如何將聲音資訊透過光線傳遞,並將太陽能板所輸出的電流轉換為聲音,再現能量轉換的過程,將光的頻率透過聆聽而具體化。

Li-Fi (Light Fidelity) 是一種新興的無線通信技術,它使用光傳輸資料,可利用 LED 燈或其他可見光源來實現遠端溝通。其優點之一更快的傳輸速率,以及不受無線電波干擾影響,在密集的城市環境或有建築物阻擋情況下,傳輸穩定度也比 WiFi 更高。
本計畫將透過Li-Fi實作,來連結早期科技藝術發展中應用遠端通訊之脈絡,幫助學員理解科技進程與藝術表達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如 19 世紀 70 年代 Thomas Watson 使用貝爾電話接收來自大自然和外太空的電波訊號,以及 20 世紀 60、70 年代的作曲家 Alvin Lucier 使用非常低頻的天線、腦電波和聲音來進行創作。

學員將學習如何結合 Li-Fi 技術與自然廣播概念,利用電子電路及數位構築設計,創造出自己的聲音裝置,並探索生活中不可見的層次。經由此教案,學員可更深入地了解聲音的特性,並嘗試以不同方式接觸和表達聲音,認識藝術實踐的多元可能性。

各式原型開發側拍

工作坊所使用工具

2022 12/24 朱銘美術館工作坊 側拍紀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中聽見什麼——中研院海洋生態聲學與資訊實驗室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裡都執行著怎樣的研究?上一回挑選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Acoustic Ecology Lab,他們發展在地走聽、社區參與聲音錄製、傳感技術等,也分析聲景數據資料以了解環境生態。而臺灣在中研院由林子皓老師帶領的海洋聲景生態資訊實驗室,則聚焦在以遙測的方式蒐集聲音資料研究分析環境與變動與生物的多樣性,也探討人為活動如何影響環境生態。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