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柏豪
網路技術開拓了音樂科技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串流音樂也是網路技術應用案例之一。近年來,因網路傳輸速度的進步,開發者因而發明了建構在雲端的數位音樂工作站。此外,更因網路無國界限制的優點,更多跨越地區限制、能夠多人一起在雲端創造音樂的網路音樂合作案例也陸續被開發。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基於網路技術的音樂合作案例吧!
Jazzari
Jazzari是一個存在於瀏覽器中、以Java Script為基礎的線上爵士三重奏系統,並有虛擬人物動畫來對應音樂內容。這樣的線上半自動化音樂系統,啟發自許多前衛音樂家在機率音樂、生成與互動式音樂上的實驗與嘗試。因此,Jazzari是命名自一位12世紀的學者兼發明家 Ismail al-Jazari。人們認為 Jazari 發明了第一批可編程的音樂機器;相傳他製造的「音樂自動機(musical automaton)」是一艘飄蕩於湖面、載有四個自動演奏家的船支,用以招待參加皇家飲酒會的賓客。

連結: https://jackschaedler.github.io/jazzari/
Plink!
Plink!是一個類似捲軸遊戲的平台,可讓同時開啟該網頁的使用者們,通過網路一起創造音樂。該項目的音樂互動系統進入門檻較低,只要移動滑鼠,就可觸發系統的預設音色和音階,產出具有一定聆聽性的音樂內容。Plink!能讓玩家們在網頁畫面上「看到」彼此,還支持創建私人遊戲間,簡易友善的操作介面吸引了眾多網路玩家參與,無論是何時連上網頁,通常都會有在世界某處的其他用戶跟你一起同樂。

連結: http://plink.in/
來自台灣台北,現為「融聲創意」負責人。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碩士、台灣大學經濟系學士。主要關注領域為Interactive&Generative Music、Sonification與Sonic Agency等。曾入選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雲門基金會「流浪者計畫」,並於荷蘭V2動態媒體中心(2014)、西班牙Laboral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2016)、英國FACT(2018)等科技藝術機構駐村。除創作外,亦廣泛參與教育推廣、跨界合作與表演藝術項目,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網路媒體。近兩年曾參與澳門文化中心《歲·月·舞聲》與兒童劇版本《歲·月·童聲》、澳門藝術節聲景劇場《甲戌風災》、衛武營《工業城市》、深圳舞蹈節《Well Come》、jpg擊樂實驗室《ReDefine》、《3.14159共感服裝實驗展演》等表演製作。2019年獲選為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