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卻充滿變化——Éliane Radigue 作品介紹

之前曾經和大家介紹過法國作曲家 Éliane Radigue(傳送門:從飛機聲找到聆聽音樂的方式——Éliane Radigue),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看幾個有意思的作品吧!

 

《Opus 17》(1970)

《Opus 17》是1970年極簡主義代表性的前衛作品,也是Radigue最後一部使用磁帶反饋技術的創作,其中包含〈Etude〉、〈Maquette〉、〈Epure〉、〈Safari〉、〈N°17〉五首曲目。在這部作品中,Radigue 充分展現出她在磁帶反饋處理的成熟技術,以及其對聲音雕刻的獨到美學。

第一首〈Etude〉以蕭邦的鋼琴曲樂段作為開場,而後不斷循環,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地模糊、衰減,最終形成如同幽靈、嚎哭般的微妙音色,讓人聯想起 Alvin Lucier 的代表作《I Am Sitting In A Room》。而〈Maquette〉也運用了相似的技術,取材於華格納的《Parsifal》,但這次曲子開始時,原始材料已是面目全非的狀態了。〈N°17〉是一個長達22分半的作品,Radigue 將時間膨脹、延長,並且精妙地慢慢變化聲響,引領觀眾走進龐大的作品中。從《Opus 17》中,我們可以一窺 Radigue 的獨特語言––潛移默化地轉變,而這種方式也在她接下來大多數的電子作品中不斷出現。

 

《Trilogie de la Mort》死亡三部曲(1985 – 1993)

1974年,Radigue 在一場音樂會中接觸到藏傳佛教,這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不久後她便暫停手邊的工作,找到當時住在法國的上師帕沃仁波切,並在他的指導下研究佛教與皈依,從那時起,藏傳佛教就影響了她的所有創作,《Trilogie de la Mort》(死亡三部曲)即是其中一個代表性作品。

《Trilogie de la Mort》是時長約三個小時的ARP2500合成器作品,由〈Kyema〉(1988)、〈Kailasha〉(1991)、〈Koumé〉(1993)組成。〈Kyema〉靈感來自《西藏度亡經》,探討了生命存在連續性的六種狀態,曲子從一開始的靜態,漸漸地堆疊出厚重而溫暖的層次。1988 年Radigue 完成這部作品後不久,她的兒子 Yves 於一場車禍中過世,她開始以西藏最神聖的山脈 Kailash 展開創作,作為對兒子的紀念,然而接下來,她的藏族導師在1991年去世,使Radigue更加深刻體會了生死的哲學,並先後完成〈Kailasha〉與〈Koumé〉。這兩首作品如同Radigue對自我的探索與反省,有一種失落、窒息、孤獨的感覺在聲音裡流動,彷彿一支麥克風進入她的內心深處捕捉她身體裡的每個震動。

 

《Occam Ocean》(2011 -)

從2001年起,Radigue 開啟為原聲樂器的創作,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探索聲音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沒有譜——她與樂器演奏者是用口頭交流的方式,共同為每件作品尋找合適的聲音,Radigue 認為口頭傳播是世界上所有音樂中最普遍的方法,最初的聲音創意往往是在個人對話和有趣的實驗中發展起來的。

《Occam》系列是自2011年以來持續創作至今的作品,Radigue 透過向樂器演奏家解釋《Occam》系列的主要創作背景與概念來進行合作。他們會從一個與水有關的圖像開始,可能是 Radigue 提供的照片或口頭描述,或是表演者自己對水的想像,這些圖像反映了作品的結構和情緒。表演者也經常在Radigue 的引導下即興創作自己的樂器,尋找聲音中微妙的變化與流動,而Radigue 會從中選擇她認為適合作品的聲響。2021年,Radigue 發表《Occam Ocean》第三部,是她與三位弦樂器演奏家合作的成果,內容包含〈Occam River II〉、〈Occam VIII〉,和〈Occam Delta III〉三首曲目。

 

仔細聽聽Radigue 的作品,它們漫長而令人陷入沉思,但又總是充滿細微的變化,就如同她的創作生涯——今年年滿90歲的Radigue,仍然在創作的路上尋找新的聲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