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在地的重金屬搖滾樂 …… 用金屬探測器!— Steve Maher《Heavy Metal Detector》

(source: http://www.stevemaher.net/Heavy-Metal-Detector)

 

是雙關,也確實是如此。

2016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的某個街頭,你會看到一群人穿著印有「Heavy Metal Detector」的黑底白字 t-shirt 閒晃。他們戴著耳機,拿著金屬探測器,對著金屬製的各種物體點頭,似在聆聽什麼,也像是什麼奇妙的儀式,但外人聽不見任何聲響。這是藝術家Steve Maher與當地的金屬搖滾社群一同合作的互動聲音作品,他們改造了一般常見的金屬探測器,讓這些探測器ㄧ但偵測到金屬物質,不是發出嗶嗶聲,而是播放當地金屬搖滾團體的樂曲。

 

 

關於藝術家與協作者們

Steve Maher是一名出身愛爾蘭利默里克、定居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家,他的創作範疇跨足概念藝術、電子裝置、與關係藝術(relational art)等。他的作品聚焦在強勢思想體系和音樂、與社群的關係性,但並不在音樂和聲音本身如何,而是音樂能夠作為一個媒介。

他擅長與不同文化的團體合作,像是是搖滾社群、男子合唱團等,他將自己視為一個協作者,與各種次文化的人群共同創作,以其脈絡去對當代現狀或對更大的、地方的歷史進行反思或爬梳,但作品都以幽默、注重觀眾參與對話的形式發生。

 

▲ 藝術家Steve Maher 另一個作品,Follow Me Up To Carlow

他創作的實踐方式常是對文物脈絡與儀式的探索,如在其《Follow Me Up To Carlow》一作中藉由愛爾蘭民謠 Follow Me Up To Carlow 曲子、以牽引機演奏風笛,以器物思考地方脈絡連結愛爾蘭國家的歷史與認同。「語言」這個要素也很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之中,不管是作為方法學或是直接使用的媒材,他的另一個作品《Bad Language》試圖用索羅索語的系統(一種人造語言)探討既有語言中的粗話的形成,在《Freedom Portal 》的合作作品中他甚至以《魔戒》精靈語 —— 因為《魔戒》作者托爾金是以芬蘭文為靈感創造此人工語言 —— 偽造一個芬蘭國家博物館的精靈語版網頁,以激發意料外的敘事視角。

而這次作品,藝術家與當地的搖滾團體合作,把他們各團錄製好的作品編成一個約45分鐘長的歌單,隨著體驗者搜尋到金屬物而播放。最初合作的音樂團體有:Bloody heathen、Brainless People、Nuclear Omnicide、Valonkantajat、Final Assault、Kausalgia、Albinö Rhino、Hundred Headless Horsemen、Steel Jungle等。

 

▲ 用藝術家改造的金屬探測器尋找到金屬,就會播放搖滾樂(source: http://www.stevemaher.net/Heavy-Metal-Detector)

芬蘭,重金屬音樂的國度

根據2021年統計數據,芬蘭雖然不是最多金屬搖滾樂團的國家,但其密度以每十萬個居民就能對應到高達約42個樂團,密度為世界第一,甚至有專門的網站紀錄每個城市所擁有的金屬搖滾團體數量,要說是國粹也不為過。芬蘭有許多聞名國際的重金屬搖滾團,但這個作品藝術家想要聚焦的,是來自地方的、主流金屬圈以外的搖滾社群諸多小團。

 

挖掘「地下音樂」(underground music) 

Heavy Metal Detector》藝術家在作品的名字裡玩了個有趣的雙關,就金屬探測器本身而言,人們會帶著這個器具掃街,以搜尋躲藏在地下的古老文物和寶藏。人們與寶藏、先人的智慧距離世人就只有一層土之遙。金屬搖滾文化常被主流視為極端的存在,但金屬搖滾創作也是社群回應大環境及社會的另一種敘事角度,而這些潛在的音樂就如同那些埋在地底的文物一樣,被大眾對其既定的印象所埋沒,唯有好奇的雙耳與寬闊的心才能發覺。這個作品的概念是希望能夠瓦解主流大眾與音樂社群的隔閡與屏障,激發對主流框架外的創作的欣賞。

 (source: http://www.stevemaher.net/Heavy-Metal-Detector)

在對作品訪談中,藝術家談到「underground music」作為主流音樂(mainstream music)一詞的相對,形容非主流的「地下音樂」。而《Heavy Metal Detector》中,藝術家並不是刻意藏好金屬物件在場域中給觀眾探索,觀眾需要自己使用金屬探測儀,主動的到街頭去尋找音樂,藝術家把「地下」和體驗者以「探測器尋找」的行為,巧妙地賦予了另一層寓意。

 

Heavy Metal Detector – ON TOUR Finland(source: http://www.stevemaher.net/Heavy-Metal-Detector-ON-TOUR-Finland)

連結搖滾文化與普羅大眾

而對於合作的當地金屬搖滾團而言,《Heavy Metal Detector》提供了一個平台,他們的作品與文化可以接觸到更多、更廣的聽眾,無論是否是在社群內成員,或是完全沒聽過遙滾的人。後來,《Heavy Metal Detector》延伸為 Heavy Metal Detector – ON TOUR Finland,離開赫爾辛基到芬蘭的卡亞尼、塞伊奈約基、拉彭蘭塔等城市巡迴,每到一城,播放的歌曲也會變成當地的樂團作品,這個作品後來還跨海到了英國的伯恩茅斯、德貝郡等地舉行,繼續作為一個讓大眾與當地的重金屬社群連結的平台活躍。

若想要看更多關於Heavy Metal Detector》的動態以及更多 Steve Maher 幽默的作品,可以到藝術家個人網站 :http://www.stevemaher.net/

 

 

參考資料:

m-cult:https://maunulassa.wordpress.com/portfolio/heavy-metal-detector-kuvat-ja-video/

重金屬樂團統計數據:https://www.geographyrealm.com/geography-of-heavy-metal-bands/

藝術家個人網站:http://www.stevemaher.net/Heavy-Metal-Detector

訪談資料:https://we-make-money-not-art.com/heavy-metal-detector-an-interview-with-steve-mahl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