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一個聽不到的聲音世界

人類的聽覺被限制在20Hz到20kHz之間的一個狹窄的頻率範圍,耳朵雖然無法聽到超過這個範圍的聲音,但卻可以通過身體其他感官察覺。在這個宇宙中,無限的物體每時每刻都在我們周圍產生超聲波和次聲波。這不光是許多古老詩歌靈感的來源,並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它就被用作武器和監視的潛在物質資源。那麼,這個「聽不見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近日,郭穎佳和張孟泰合作項目 >19980-miasma入選2019年由國際電腦音樂大會(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簡稱ICMC)和紐約電子音樂節(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簡稱NYCMEF)聯合主辦的會議,並於紐約大學圖書館展出。Miasma是 >19980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使用錄音來紀錄那些日常生活中聽不見的聲音,超聲波,次聲波以及電磁波,並結合計算機生成圖像來表達對聲音世界的想像。聲音錄制於日常中隨處可見的,卻又被忽略掉的內容,包括地鐵、水管、電器等。通過時間拉伸,將20Hz以下和20kHz以上的波形從原始錄音濾出並調整到人耳可聽到的範圍內,作為曲子的聲音基礎,形成獨特鮮明的音色和音質,音響的變化,並結合抽象的圖像,該作品猶如流動的水或液體,提示著我們,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之中也存在著豐富的節奏和韻律。

「2016年底在哥大的一節課上,有一個鳥類學家來給我們講解了很多不同鳥的叫聲和它們的頻譜分析。我突然想起了在阿拉斯加錄過的那些虎鯨,也給它們做了頻譜分析,看到了很多超越人聽覺範圍的超聲波和次聲波。我用了一些簡單的頻率處理方式,把錄音中聽不見的聲音轉移到人耳可聽的範疇,然後很神奇地聽到了和弦和旋律。是個挺震撼的經歷…因為意識到人類的感官是很有限的。」郭穎佳說到。

那是2013年的夏天,郭穎佳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聲音藝術家在阿拉斯加參加了EcoSono Institute,其間他們用水下麥克風在冰川下記錄了虎鯨的所發出的叫聲,其聲音遠大於人類的聽覺範圍。在錄音期間一大塊冰從冰川上脫落,轟隆一聲沈進了水下,那是Anchorage (阿拉斯加首府)接近40攝氏度,周邊冰雪融化時出現的景象。阿拉斯加的夏天的美景,雪融,蚊子復蘇等,同時也映射出當下人類面對的環境問題 – 全球變暖。

在那之後,郭穎佳便針對聽不見的聲音這種媒介進行了一系列的創作,通過錄各種地方聽不見的聲音,用它們為素材創作音樂。「>19980」是這個系列的名稱,其指的是超越人耳的聽力範疇(20Hz到20000Hz)。18年之後藝術家張孟泰為這個項目帶來了視覺的成分,以聲音視覺化的形式,用計算機生成的圖像表達了對這個聽不見的世界的想象。

 

ICMC是由國際電腦音樂學會(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開辦的世界各地傑出的電腦音樂研究和實踐者的年度研討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且重要的電腦音樂會議。自1974年起,ICMC每年由不同的國家主辦,集結了從事電腦音樂創作,軟硬件開發,研究人員等傑出人才。會議章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學術報告和音樂會,其中分為數個小項,分別為音樂表演,裝置,講座和工作坊。

NYCEMF是紐約最大的年度電子音樂節,起始於2009年,旨在將世界上最具創造性的新電聲音樂帶到紐約市。呈現多聲道音樂,原聲音樂,電腦音樂和自制樂器等作品。

 

關於藝術家:

郭穎佳(Lemon Guo),跨域藝術家,音樂人,出生於福建,現居紐約。弗吉尼亞大學榮譽項目作曲學士,哥倫比亞大學聲音藝術碩士。 近期是Montez Press, Human Impact Institute, 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Banff Center for Arts and Creativity, 以及 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的駐地藝術家。曾獲Sylff基金會和中世紀日本文化基金會資助,於17年在亞洲進行傳統人聲音樂的研究。曾受邀參加2018年國際計算機音樂大會(ICMC)的「Feminist Perspective in Computer Music Practice」(電腦音樂實踐中的女權視角) Panel會議,作品收錄於Computer Music Journal, MIT Press。

從一個表演者,變成作曲人,再逐漸跨域到藝術家的過程中,人聲一直是她的作品中很重要的一個媒介,針對人聲的感染力,人聲和身體、權利控制的關係進行探索。她現在在紐約擁有一個自己的樂團, 同時也是Yasna Voices (紐約保加利亞女聲合唱團)的駐地作曲家,和Infinity Folds(由藝術家Samita Sinha發起的實驗性人聲項目)的共同創造者和聲音藝術家。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