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回顧】《我們把它都裝在一個盒子裡》Put’em in a Box

城市像是一個巨大的容器,容納著鳥鳴、狗叫、人語、交通與工程的噪音……交織著自然與人為的活動,無時無刻地發生與發聲。

伴隨我們日常生活的這些聲響,統統成了拼湊一個地方現在與過去的小小碎片,在語言無法觸及之處默默累積、形塑了我們對於一座城市的認識。而各種發聲、留聲裝置的發明,用來紀錄、模擬、再現與播放這些資訊,它們本身亦如同一個個的容器,讓人們接收、傳達著這些複雜而瑣碎的秘密訊息。

 

展覽介紹

《我們把它都裝在一個盒子裡》邀請五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藝術家宋夏然、紀柏豪、林雨儂、鈴木英倫子、塞繆爾.畢爾比,分享彼此創作中對於聲音的獨到見解,進而交換彼此周遭的田野錄音等聲音資訊。這個計畫實驗著視覺與聽覺兩者的介面轉換、討論聲音如何被捕捉、詮釋與傳達,在聆聽的當下與現場、線上會議的視窗、文字對話框、郵寄紙箱、以及最後的白盒子裡,在五位藝術家層層的接收與轉譯之下,呈現台北、台南、東京、柏斯與赫爾辛基等城市的多重樣貌。

 

策展人簡介:

施雅恬(獨立策展人|藝文書寫者)

施雅恬是一位現居台北的獨立策展人與藝文編輯。她致力於將自然環境與展示空間的的交互關係帶進策展實踐中,並透過話語權的轉移,實驗著策展如何成為一個機制、一個介詞、一個平台,帶進更多藝術、文化與科技的討論。她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策展研究所以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工作流動在機構、媒體與藝術家之間,策展計畫常以展覽/工作坊/網站/出版/廣播等多媒體形式發表。近期合作策劃/執行計畫包含:寶藏巖文史常設展《迴盪之聲》、臺灣x拉丁美洲交流計畫《邊境的遊戲》、立方計畫空間話鼓電台《竊聽風雲》等。

 

作品簡介與記錄

《你收到了一張30秒的明信片,請查收》——宋夏然

收信步驟:

  1. 尋找一個你所居住的城市裡的神秘地點,例如餐廳、工地、公園。
  2. 使用以任何一種收音工具進行收音
進行錄製約三十秒,並以.wav 或是 .m4a檔輸出。
  3. 上傳到名為「箱子」的雲端資料夾中。
  4. 收信愉快!

藝術家簡介:

宋夏然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和科技表現主義的實踐者,目前在芬蘭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築學院進行博士研究。她的創作主題聚焦於自然、聲音和視覺的交匯之處。她善用多種媒體和材料進行創作,以表達生動的想像力並與觀眾互動,旨在探索自然與數位科技、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創造性關係和可能性。她在香港浸會大學完成了電影與媒體藝術學士學位,並獲得了年輕媒體藝術家獎首獎。而後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獲得了計算藝術碩士學位(M.F.A.)。自2016以來,她的作品相繼在香港、英國、義大利、冰島、美國、德國和等多地展出。

 


《我們在盒子裡發出聲音》——林雨儂

什麼是「擬聲詞」?
範例:汪汪(狗叫聲)、嗡嗡(蜜蜂的聲音)

什麼是「語氣詞」?
範例:耶、嗯、唔、噢(人的語氣)

步驟:

  1. 請在紙上列出五種擬聲詞或語氣詞
  2. 請花五到十秒錄下每個聲音
  3. 請唱、説、或表演這五種聲音,並錄成約十五到三十秒的檔案

註: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玩出這些聲音的各種音量、速度、音高與情緒 :)

藝術家簡介:

林雨儂是一位來自台灣的琵琶演奏家及實驗性作曲家。她的創作專注於琵琶個人即興演奏,與實驗性作曲;現場演出則關心演奏肢體與樂器的協調的交互關係,企圖透過即興演出挖掘更多琵琶聲音不同的樣貌。她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聲音藝術碩士,從2017年開始在美國芝加哥廣泛與聲音藝術家、音樂家進行即興演出,並在於2021年3月1日由美國實驗廠牌Monastral發行了第一張個人數位琵琶電聲專輯《Pi Sound 琵聲》。

 


《廣播聲景探索》——紀柏豪

作品材料:

  • 一台能接收AM/FM廣播的收音機或其他設備
  • 此實踐操作指南
  • 紀錄工具(筆和紙或電子設備)

操作步驟:

  1. 選擇時間與地點:在早上或晚上的一個時間段裡,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開啟您的收音機或接收設備。
  2. 初始化掃描:以一定的速率開始掃描可接收的廣播頻段,從最低頻率開始。
  3. 節目探索:當您聽到廣播節目的訊號開始出現,請將掃描速度放慢,讓自己有機會聽清楚廣播內容。但不要停止,當廣播變模糊時,恢復到初始的掃描速率。
  4. 重複過程:繼續這個掃描過程,直到您抵達收音機的最高頻率。
  5. 切換頻段(如可行):如果您的設備支持AM和FM,請在完成一個頻段後,切換到另一個,然後重複步驟2-4。
  6. 紀錄經驗:在完成後,用紀錄工具記下您的操作情境——時間、地點以及在哪種情境下(開車、在家、上班、做家事等)進行了這次探索。

藝術家簡介:

紀柏豪是一名跨學科藝術家與研究者。他的研究涉足了音樂、技術、藝術和文化的交叉領域,並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技術理學碩士學位、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錄音室作曲音樂碩士學位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文學學士學位。他的近期研究探索「網際網路」系統,並將日常技術的使用轉化為行為性的表演。目標是測試監控、自動化和演算法在生活中的社會關係,來探索藝術表達如何增強人們與數位性的共存。他透過作品創造和激發創意思考,促進對藝術、技術和音樂間跨領域的更深入討論。

 


《虛舟事件——科里奥利,2023 秋天》——鈴木英倫子

請依照下列指示進行拍攝:

  1. 塞住水槽並將水槽注滿水
  2. 當水滿的時候將塞子拔掉,並讓水流掉
  3. 當水流光時,數到十,在停止拍攝

註:請依照各自的喜好將水染色,或放置任何物件

藝術家簡介:

鈴木英倫子是一位居住在日本東京的聲音/視覺藝術家與即興演奏者。她擅長利用鋼琴、現成物與自製樂器結合,製作時而迂迴時而躁動的表演與裝置,近期的興趣則集中在探索各種樂器與操作者傳達與互動之間的間隔與敘事。她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並在遊戲領域工作十多年後於情報科學藝術大學院大學 (IAMAS)進修媒體/聲音藝術。她參與了許多國際型的展演計畫,其中包含東京雙年展(2023)、瑞士LUFF 藝術節(2022)、智利Tsonami藝術節(2019)等;並且曾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駐紐約獎助計畫(2023)與入選第 24 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節藝術類評審獎(2021)等多項榮譽。她目前於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大學擔任講師的職位。

 


《’Hz —— 太陽與汽車的交響曲》——塞繆爾.畢爾比

操作步驟:

  1. 請以水平畫面拍攝五秒鐘的太陽
  2. 請錄下五秒鐘的汽車鳴響
  3. 請使用接觸式麥克風貼著喉嚨,試著用極低的音高哼出五秒鐘的汽車鳴響。

註:試著連接錄音機操作,如果沒有器材,則可以使用手機或是任何錄音器材來錄製。

藝術家簡介:

塞繆爾.畢爾比是一位來自西澳洲伯斯(Boorloo)的當代藝術家及研究者。他的創作和研究關注當代的數位與機械科技、物質及勞動力之中的感性、暫時性及動盪的自然本質,並切試圖透過歷史與理論的研究、推測性敘事及行為表演裝置的形式,來處理晚期資本主義現象、與地理/生物系統之間的緊張張力。塞繆爾目前為Cool Change Contemporary藝術空間的成員之一,同時也在西澳大學(UWA)設計學院美術系擔任兼任講師。在2022年,他以《集群軌跡:描繪社會性昆蟲與訂單處理中心工作場域中仿生自動化的共生關係》為題的研究論文、及相應的創作〈工作世界後勤學〉獲得西澳大學藝術研究碩士,並隨之於台灣、法國、日本、新加坡與澳洲等各地進行駐村、表演與展出。

 

 


日期|2023.10.14 – 2023.11.05
地點|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開幕茶會|2023.10.14 16:00
策展人|施雅恬
贊助單位|國藝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