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訊號、感測器,什麼使觀眾置身「現場」?(下)

 

以數據作為感官的延伸,激發聲音探索動機

 

聲音散步soundwalk )

 

聲音散步(soundwalk ) 廣義來說,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聽著聲音散步」。可以是不借助科技硬體的邊走路邊傾聽環境的聲音,或是聽著一段耳機的的聲音——可以是純然的音樂也可以是一段說明導覽或指示,用聲音輔助的行走體驗。總之,聆聽與行走的行為同時是必要條件。

一開始,soundwalk 被一個科學研究項目「World Soundscape Project (WSP)中首次提及,該研究是以聲景與噪音的研究,和收集世界各地的聲景以保存工業化的發展之下即將消失的聲音為出發。而聲音散步則是作為其中一種實踐方式,原始的進行方式僅是純粹聆聽身體周遭環境所有的聲音。而現在的soundwalk則有許多變體,最常見的形式是一段預錄好的引導指令或旁白,聽者 / 參與者會被這個聲音帶領著在一段預設好的路徑上進行該場域的聲音聆聽,有的旁白除了聆聽的引導以外,也會加入對該地或該建築的歷史脈絡的介紹。

 

 

walk · listen · create,一個推廣聲音散步作品的網站,上頭聚集了許多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及其聲音散步作品活動資訊。該網站每年會舉辦名為「Sound Walk September」的全球性活動鼓勵聲音散步愛好者投件。(來源:https://walklistencreate.org/ )

 

 

聲音散步的創作已經漸漸不僅限於對聲音的探索,現地創作且體感移動的形式可以迸發更多的可能性,隨著行走而不斷在參與者身邊變換的聽覺、視覺、觸覺,在對一現象或是一地理空間的敘事上,自然會比在一個固定不動的作品還要具有沈浸性。

 

「飄移」(Dérive)理論

 

Butler (2006) A walk of art: the potential of the sound walk as practice in cultural geography 一文中,將聲音散步的形式與情境主義創始者居‧德波提出所提出的「飄移理論」連結。

「飄移」(Dérive)定義為「一種快速地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之中通行的技巧」( a technique of rapid passage through varied ambiances ),具體的作法是一或以上的參與者,在一段特定長度的時間內拋下日常的事務以及平時移動的動機和邏輯,任由自己被景物吸引和當下的遭遇驅使移動,是一種感官驅使的、偶發的漫遊。

 

 

▲一場由心理地理學社群在倫敦舉辦的大規模飄移活動的海報 ( 2004 )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ex-majik-2004.GIF#/media/File:Sex-majik-2004.GIF)

 

居‧德波認為,以「飄移」的角度來看,每座城市都有其心理學的輪廓,恆久的流動、固定的點和漩渦,以阻擋人們進入或離開某些區域。情境主義者批判資本主義的「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以物質凌駕、制約人們的心理「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會生活的歷史時刻」,這也包含了對空間的意識。我們被都市的建構無意識的引導行動,而「飄移」則是鼓勵人們丟下自己被都市空間形塑的移動邏輯和生活迴圈,以漫遊的方式去衝撞都市的架構。而人們在這樣積極的、路徑不可預測的移動中,可以發現環境裡一些平時忽略的細節資訊,因而對城市有新的理解。而「飄移」的過程,人們在漫遊的路徑上接收到的五感資訊,會構築成「心理地理學地圖」(psychogeography)。

 

參與「聲音漫步」的行為某方面來說可以視為參與一場「飄移」(刻意選擇超脫日常的移動軌跡),但它較注重五感中的聽覺,且情境主義的「飄移」的漫步,與「聲音漫步」比起來,參與者需具備的心態和自主移動動機也較為積極。不過,「聲音漫步」與「飄移」對於以感官驅使發覺環境資訊的精神頗為類似。

 

飄移、聲音散步與資料聲音化結合的可能

 

當今的「聲音漫步」作品通常發生在一段選好的區域路徑,而「飄移」的路徑則是偶然與隨感官所欲的漫遊。如我前述,有許多「聲音漫步」作品會以指令旁白引導參與者發覺聲景,但若參與者的位置沒有到指定定位,指令很容易和觀者的環境對不上。並且,除了預錄好的旁白以言語引導移動外,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讓參與者更加積極自發的探索環境?我想資訊的聲音化,或許就可以辦到這一點。

現在要以觀者為中心收集數據除了基礎的手機GPS定位以外,在開源精神的發揚下,藝術家可以比以前還要容易的製作可收集數據的小型感測裝置。我認為這些小型的感測裝置可以作為參與者五感的延伸,裝置或可以在感測到環境場域內的特定資訊後,將資訊轉為聲音的回饋,參與者可以被這些轉化的聲音引導,以找尋特定資訊,而比一般的聲音散步還要積極的探索周遭。這些聲音可以與地方脈絡相關,也可以是以不現地的被某特定資訊,轉換的聲音可作為驅使「飄移」的動機,加上聲音散步和飄移形式上注重身體的移動,會讓觀者比起在展場空間聆聽聲音化作品還要增添沈浸性,對被轉化的資訊的意義會更有意識。

 

 

 

參考資料

Westerkamp, Hildegard (1974). “Soundwalking”. Sound HeritageIII (4).

Butler, T. (2006). A walk of art: the potential of the sound walk as practice in cultural geography.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7(6), 889-908.  ISO 690

孟宗,2017。給景觀社會的挑戰書居德波與情境主義國際,節選自〈尋找景觀〉,四月號《綠建築》雜誌。https://eyesonplace.net/2017/05/24/5436/

Theory of the Dérive: https://www.cddc.vt.edu/sionline/si/theory.html

白千勺,2019。飄移,與未來都市的想像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152477355213044/Chi

王昭風譯. 德波《景观社会》.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7305045080 (中文(中國大陸)).

What is a sound walk? https://walklistencreate.org/about/what-is-a-sound-walk/

 

 

延伸閱讀:聲音、訊號、感測器,什麼使觀眾置身「現場」?(上)——  訊號透過聲音,表達了什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