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作曲大師史托克豪森(Stockhausen)

進入20世紀開始,隨著科技和研究的新發現,人類對於自己的世界觀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對於宗教、宇宙、時間等等過去堅信不移的定律,都隨著科學及實驗方法的演進而被打破,而身處當時代的作曲大家,史托克豪森當然也不例外,受到了當時代眾多思潮興起的刺激,故此時的音樂作品不論是體裁還是內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過往常見的形式如調性音樂、五線譜記譜等等相比,多了許多特別的實驗及創新,而史托克豪森也正是當時其中相當前衛的作曲家。

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德語: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

        ã€Œstockhausen」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位1928年生於德國的當代作曲家 — 史托克豪森,1947年進入科隆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而在其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使用圖像來記譜的紀錄方法,他主要涉獵的範圍亦非常廣泛,從「具象音樂」、「序列音樂」、「機遇音樂」到「電子音樂」等都是其嘗試的創作手法。

「時間」的意義 之於史托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

「時間」之於外在世界的變化,對史托克豪森而言,似乎是非常引起他興趣的主題,因此在其作品中,有著以星期一到星期日為主題組成的七套歌劇《光》(Licht),每套屬一週當中的某一天,此作品也是史托克豪森的生涯中,規模最大、創作期間最長(1977–2003)的作品。

此外,亦有以每日24小時為主題概念的系列作品《聲音》(Klang),其副題為 “Die 24 Stunden des Tages” (Sound — The 24 Hours of the Day, 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寫給不同樂器組合與電子音樂。但可惜的是,在創作完成〈第21小時〉的同年2007年12月,史托克豪森便離開的人世,留下尚未完成的第22–24小時的空白…

以星座命名的作品:《黃道》(Tierkreis)

若要提到史托克豪森受歡迎的作品,就不能不提及他於1974年創作完成的《黃道》-以全年十二個星座為題的套曲。其概念亦與上述所提及的《光》及《聲音》相似,都有以時間為概念意涵,甚至,將時間維度拉得更長,以一整年作為單位,而其命名方式亦不直接使用第一個月、第二個月…這樣直白的方式為題,而是以星座的名稱作為暗示,但《黃道》除了暗示時間內涵之外,其關心的焦點亦融合了宇宙觀的思想,因這系列作品原是做為音樂盒音樂,從這樣的作品性質來觀察,就像是把整個充滿未知的遼闊宇宙中的黃道帶圈入了小小的音樂盒中,把所有天體運行及難以理解的邏輯概念,巧妙的放入最具童趣意味的音樂盒之中,用四兩撥千金的方式去理解宇宙之於人的關係,比起不停地探索宇宙的本質,讓宇宙這個概念本身充滿想像力,感覺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

 

電子音樂與圖形記譜:《研究第二號》(Studie II)

採用縱線、橫線及斜線的圖形作為樂譜的《研究第二號》(Studie II),整首作品的聲響來源全由正弦波組成,在記譜上,使用了本系列專欄所提的圖像記譜的方式,比起其他亦使用圖像記譜的作曲家來說,《研究第二號》(Studie II)的記譜相對是非常直觀且能夠理解其中邏輯概念的,從圖中可見,縱線對應至聲音的頻率、橫線用來表示時值、斜線為正弦波的振幅,在屬性相似的正弦波電子原音的基礎上,藉由記譜來控制之中的音高、音色等變化,此外,樂譜亦被認為是最早被出版的電子音樂樂譜,實際點開試聽鍵聆聽其作品聲響,和過去早期的音樂家那般充滿調性的聲響效果相比,這個作品在感受上更像是用物理的方式來解構我們所聽到的聲音,你是不是也感受到其中奧妙之處了呢?

深度樂曲分析請見 史托克豪森電子音樂《研究第二號》分析 曾毓忠教授之研究

「Stockhausen Studie II」的圖片搜尋結果

//

史托克豪森在創作電子音樂時,所關心的焦點並非是像當時以自然聲音作變形之具象音樂,而是藉助電子技術與手段來合成所有想要的聲音。電子音樂作曲家認為具象聲音包含太多的故事性或聯想,很難把它作一種數字化的排序,也因此唯有正弦音才是此種參數化與系列化操作的理想素材,也因此他以正弦波作為《研究第二號》(Studie II)的基礎音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