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蜘蛛網織出美麗的樂章——蜘蛛網的低鳴《Spider’s Canvas / Arachnodrone》

▲Spider’s Canvas at Palais de Tokyo in Paris, France on November 23, 2018. Photo by Aurelie Cenno.
(圖源:https://arts.mit.edu/2019-mit-sounding-spiders-canvas/)

自然界中充滿的音樂性——從黑洞到量子力學,物理學的規則性、幾何性,就是一種「音樂性」。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說:“如果我不是物理學家,我可能會成為音樂家。我經常用音樂來思考事情。我在音樂中做白日夢。我從音樂的角度看待我的生活。” (If I were not a physicist, I would probably be a musician. I often think in music. I live my daydreams in music. I see my life in terms of music.)

Spider’s Canvas / Arachnodrone


Evan Ziporyn, Spider Salon. Credit: Studio Tomas Saraceno.
(圖源:https://arts.mit.edu/2019-mit-sounding-spiders-canvas/)

Spider’s Canvas / Arachnodrone這件作品將蜘蛛網的幾何性聲音化。阿根廷當代藝術家 Tomás Saraceno 和 MIT Center for Art, Science & Technology (CAST)合作,2019年首次在美國演出。

Tomás Saraceno在2010年就和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合作發展出一個偵測蜘蛛網的技術,之後又和 MIT 土木與環境工程(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的教授 Markus Buehler合作,研究發展出一道數學公式,將蜘蛛網的幾何性,轉化成聲音

在MIT的演出中,土木工程博士學生Isabelle Su研究蜘蛛網,將蜘蛛網的幾何性轉換成立體空間——觀眾在現場就好像被蜘蛛網包圍。同時,Isabelle將資料聲音化的數據給聲音藝術家Ian Hattwick,Ian便可以利用聲音雕塑此空間——像是在教堂、洞穴中發出聲音,會有不同的聲音效果——當蜘蛛網的環境改變,聲音也就跟變化,因此可以說是他們一起「演奏蜘蛛網」這個樂器。現場還有Evan Ziporyn和Christine Southworth的即興共同演出。

現場的樂手與交互式蜘蛛網樂器演出,就好像我們透過樂器去和蜘蛛溝通,去認識蜘蛛網內的世界。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跨物種音樂演出」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中聽見什麼——中研院海洋生態聲學與資訊實驗室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裡都執行著怎樣的研究?上一回挑選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Acoustic Ecology Lab,他們發展在地走聽、社區參與聲音錄製、傳感技術等,也分析聲景數據資料以了解環境生態。而臺灣在中研院由林子皓老師帶領的海洋聲景生態資訊實驗室,則聚焦在以遙測的方式蒐集聲音資料研究分析環境與變動與生物的多樣性,也探討人為活動如何影響環境生態。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