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分享】Li-Fi實作——用光源廣播聲音的工作坊
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自然與人造的光源,但卻未必會注意到光影結構性地、細微的變化。儘管光是可見的,而聲音是不可見的,我們卻會傾向透過聲響去理解狀態的變化。
我們每天都接受著各式各樣自然與人造的光源,但卻未必會注意到光影結構性地、細微的變化。儘管光是可見的,而聲音是不可見的,我們卻會傾向透過聲響去理解狀態的變化。
融聲創意工作室關注於音樂、藝術與科技的交匯,近年則積極發展國際合作網絡,創研主題涵蓋聲音科技、互動裝置、網路應用、劇場表演、視覺藝術、音樂製作等面向。若你對不同領域及技術與聲音創作結合的可能性抱持熱情與好奇心,歡迎加入我們2022年的暑期實習計畫!
我想利用聲音漫遊,讓大眾理解這裡人的孤獨感;透過另一種聽故事的方式來瞭解不同的人生觀,期望特殊族群不會再遭受負面的眼光。將《Top 6 things to do in 萬華》視為一旅遊指南,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萬華的多重面貌,並擁抱這個地方的豐富性。
多倫多藝術家Christof Migone策劃了一個長達12年的演出計畫。 2019 年夏天,Christof Migo
《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借鑒於科幻文學、新興科技與後人類觀點,經由原型開發、實驗錄像、太空模擬、線上平台與利益關係者訪談等途徑,開啟一系列關於如何脫離殖民隱喻看待太空的討論。
虛擬實境(VR)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普及於你我生活中,從遊戲、電影、展會到互動體驗等已不乏相關應用與作品。但目前專業VR顯示器仍要價不菲,大多數人尚未擁有自己的VR設備,如果想在家中也能擁有沈浸體驗,或是利用筆電來嘗試VR創作,我們可以有什麼選擇呢?「網頁虛擬實境(WebVR)」即是能以個人行動裝置與網路來創造沈浸體驗的解決方案。
「網路」自發明以來即扮演著資訊流通與傳遞的重要媒介,並隨時間遞嬗嵌入你我生活之中。它既是平庸的日常工具,也是革命性的發明;是新穎有趣的介面,卻也是使人麻木且百無聊賴的根源;是創新資訊源,又是分散人們注意力的病灶。這些連通了虛擬空間與物理現實的資訊流,在虛實交錯的空間中不斷地更新,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聚合著人與物作為連結實體的群體意識。當日漸縮小的裝置逐漸成為我們身體與意識的延伸,有關虛擬與現實界線消融的討論又再次浮上檯面。
在聆聽都會空間的節奏時,我們會傾向去指涉場域中既存的人事物,將其與我們經驗中的聲響記憶做連結。法國哲學家列菲伏爾(Henri Lefebvre)認為,日常生活與節奏的關係並非恆常不變,「節奏」可被視為某一動作的重複,但又不僅是如此。在觀察一空間中各種重複的事件時,節奏便隨之進入普遍情境下人們建構時間認知的過程,「重複」成為連結「相同」與「不同」事件之間的線索。
「太空探索」在今日已不是天方夜譚,而與太空有關的藝術表達形式也隨之而生。《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即是藝術家們對人類中心思想與太空發展領域所提出的別樣想像,為一跨領域的推測性設計劃(speculative design),透過仍在開發中的科技去描述一個可能的未來,試圖以「共生」(symbiosis) 和「親屬關係」(kinship) 的邏輯想像未來居於星際之間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