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topes — Iannis Xenakis的跨地域聲光網絡計畫(上)

身為建築師與音樂家,Polytopes系列堪為Xenakis創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Xenakis將他在音樂、藝術、建築、數學等技術與創作方面的所有專業知識都投入其中,並於此作品中尋求抽象與具象之間的特殊關係,建築成為了時間的藝術,而音樂成為了空間的藝術。Polytopes的概念與技術可說是許多當代新媒體展演及沈浸式體驗的啟蒙,Xenakis透過聲音與燈光的圖形及動態,創造出豐富生動的多感官體驗,引領觀眾的雙耳與雙眼,使觀眾沉浸於某種氛圍中,模糊了無形與有形、外部與內部的空間。

Polytopes的開端

1967 年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世博會,Xenakis受法國館館長Robert Bordaz委託製作配合幻燈片播放的音樂,然而總是跳脫框架的Xenakis當然沒有乖乖的交出一首曲子,他則是提出了一件結合光、音樂和結構裝置的電子雕塑 — 《Polytope de Montréal》。《Polytope de Montréal》是Xenakis首次以Polytope(poly = many,topos = place)命名的多媒體展演創作,poly跟topos合起來即是多個地方(many places)的意思,在Polytope中,每個元素,包括聲音、光、色彩與建築,都是一個自己的空間,不管有形或無形,Xenakis將這些維度疊合在一起,創造一種新的體驗、新的思考,一種新型態的音像建築。

Xenakis利用了展館中穿越七層樓高的大片空曠中庭,懸吊超過200多條長至30-31尺的鋼索,拉出五個雙曲線拋物面,並在鋼索上放置1200個閃光燈,閃光燈每秒變化25次(能夠讓人的眼睛感覺連貫)。Xenakis用數學計算各個光點的移動與節奏,以建構出各種圖像,從螺旋、蔓藤花紋到星雲、銀河、星座,伴隨著音樂,整個宇宙於光群閃爍中鋪展開來。觀眾能於展場中自由走動,穿越上下樓層,從不同角度觀賞光點於展館中的運動。

Polytope de Montréal》  Picture originated from:SOCKS

由於當時的電腦技術在於處理這麼大型的燈光秀上仍有困難,因此展演中燈光的自動化是靠著一捲35mm底片所達成的。透過分別在每個影格上繪製1200個點,來代表鋼索上1200座燈的變化狀態,接著再把底片投影至光敏元件上進而控制燈光。鑑於表演全長6分鐘,每秒25,控制整場表演的燈光總共至少需要9000個影格。

在音樂上,Xenakis將四軌具有相同管弦組成的樂曲空間化透過環繞展場的四組音響播放,整體聲音層次豐富,且始終連續,與空間中不停閃爍、不連續的光線形成對比。在此作品中,Xenakis選擇採用錄音播放,而不考慮請管弦樂團現場演奏的原因是因為:就算管弦樂團能夠完美地與燈光同步演奏,樂團本身的存在也會影響觀眾於現場的視覺體驗。

 

大阪萬國博覽會的空間劇場

在1970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Xenakis接續了他的Polytopes計畫。當時大阪萬國博覽會的鋼鐵館內有一座稱為「空間劇場」(Space Theater)的巨大表演廳,廳內裝載著當時最先進、最前衛的聲音系統由1008台音響佈滿整個空間,分別懸掛於天花板與裝置於地板及觀眾席下方,使聲音能夠在場館中各處出現。

 

大阪萬國博覽會的空間劇場  Picture originated from:The Mainichi 

1008台的音響為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大面積的音場不僅讓聲音結構能在空間上與時間上有更自由的變化,更使聲音從雙聲道、四聲道的點對點線性移動,轉為更加複雜的聲音面,透過聲音的空間化,我們得以聽到一團團的聲雲(Sound Cloud),在空間中滾動、旋轉、飄蕩。空間劇場的展演曲目包含日本作曲家武滿徹 — 《Crossing》與(曾經為Xenakis學生的)高橋悠治 — 《Yeguen》,而Xenakis也受武滿徹邀請,製作了Hibiki-Hana-Ma這首曲目。

 

Hibiki-Hana-Ma》於日本NHK錄音室錄製,並在管弦樂中融合了日本傳統樂器,Xenakis深受空間劇場內的聲音系統所吸引,《Hibiki-Hana-Ma》可說是Xenakis對「聽覺空間」的想像與實現,他將12軌的錄音空間化,並設計了多種幾何圖形去影響聲音的路徑與密度。除了音樂演出外,現場也結合了日本藝術家 Keiji Usami 的雷射展演,經過這次的創作經驗,Xenakis發現了雷射於燈光設計的潛力,並為之著迷,大量地運用於日後的Polytopes系列創作。

 

空間劇場中的雷射表演   Picture originated from:Program of Steel Pavilion at Expo 7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潮濕的共鳴》紀柏豪個展

《潮濕的共鳴》源自藝術家在汐止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在地社群密切合作,走訪河畔、湖泊及各種治水設施,尋訪水的痕跡。汐止舊名「水返腳(Tsui-Tng-Ka)」,因基隆河漲潮到此又折返而得名。展覽以汐止的水文環境及歷史為背景,探討人們如何對周遭的水—河流、雨水、濕氣—進行控制,而這樣的控制又如何具體而微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閱讀全文 »

聲化感官實驗室 Sonic Sensory Lab
2023 展覽回顧

在2023年,聲化感官實驗室以創新與多元的藝術探索,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跨越聲音、自然、科技和社會的奇妙世界。從汐止水岸的聲音探索,到台灣及墨西哥間的環境對話,再從地球共振與保護性噪音的創意抵抗到探索太空時代的未來飲食,最後回看世界各地的城市聲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感官的旅程,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挑戰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並引發對更大宇宙意義的探索。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