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音樂、科技與藝術新知

《與細菌混了3000年》活動快訊 3000 Years Among Microbes
2022-01-20
《與細菌混了三千年》借鑒於科幻文學、新興科技與後人類觀點,經由原型開發、實驗錄像、太空模擬、線上平台與利益關係者訪談等途徑,開啟一系列關於如何脫離殖民隱喻看待太空的討論。

聽見在地的重金屬搖滾樂 …… 用金屬探測器!— Steve Maher《Heavy Metal Detector》
2022-09-28
2016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的某個街頭,你會看到一群人穿著印有「Heavy Metal Detector」的黑底白字 t-shirt 閒晃。他們戴著耳機,拿著金屬探測器,對著金屬製的各種物體點頭,似在聆聽什麼,也像是什麼奇妙的儀式,但外人聽不見任何聲響。他們究竟在做什麼呢?

騎上聲響單車探索地方 — The Bicrophonic Research Institute《Bicrophonic》 計畫和他們各式各樣的腳踏車
2022-09-27
Sonic Bike,將「聲音散步」擴展為個人、環境、社會,與體感的聆聽,用聲音與音樂作為媒介,帶領人們踩踏會唱歌的腳踏車,重新認識城市!


Maryanne Amacher — 聲音還能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於實體場域中?
2022-09-17
5G展演是科技藝術近期熱門的發展項目之一,藉由5G低延遲技術,強調虛實整合,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沈浸式體驗。然而在距離現今的50多年前,別說5G,甚至連數位通訊、網際網路都還沒出現的時代,先鋒聲音藝術家Maryanne Amacher在當時就已經有了透過通訊技術來達成跨區域即時展演的構想。

p5.js 與 Tone.js 實作教學—— 不含任何真實貓咪的喵喵琴
2022-09-13
運用p5.js 與 Tone.js ,挑戰寫出一個可在瀏覽器中彈奏、「不使用真實貓咪」的喵喵鍵盤!

讓音樂作品以NFT的形式拾回靈光——以Oursong為例
2022-09-12
近期隨著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的出現,帶動內容創作一種全新的價值樣態歸來,似乎幫助了作品應有價的正義。藉由發行限定數量的音樂NFT,並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產生專屬的帳本資訊,作品的真實與稀珍由此而生,粉絲與投資型藏家可投入金錢收藏或讓NFT持續在市場裡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