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Ambient Airs》藝術實驗計畫工作坊回顧

工作坊由「聲音與音樂創作藝術家 紀柏豪」與「英國藝術家 Adam Sadiq」共同帶領來自不同領域的高中老師,透過接觸樹莓派與介紹資訊聲音化的概念來讓大家理解這些工具可以做些什麼事,並且目標為利用蒐集到的資訊來產生聲音。

首先講師先簡單的介紹樹莓派(Raspberry Pi),它是一種簡易的電腦,可以接感測器在上面。這次的工作坊為大家準備了濕度、溫度與氣壓的感測器、以及連接時間控制的裝置,讓大家動手將這些感測器接上樹莓派。

接著使用Node-RED登入IP位址來控制樹莓派和感測器,Node-RED 是基於 Node.js 開發出來的視覺化 IOT 開發工具,可以透過圖像化的方式來寫程式。

講師帶領大家在 Node-RED 中使用方塊拉出流程圖,讓樹莓派可以接收感測器的資訊,並建立三個儀表板分別呈現接收到的氣溫、氣壓與濕度資訊。

由於 Node-RED 無法處理聲音訊息,因此我們將蒐集到的資訊,傳送進SuperCollider這個系統(主要用於實時聲音合成和算法作曲),將感測器收到的資訊轉化成不同的聲響。

在工作坊的尾聲講解了資訊聲音化的概念以及運用,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想相關的應用,以及將概念延伸至教學中。(延伸閱讀:什麼是「資訊聲音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相關文章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中聽見什麼——中研院海洋生態聲學與資訊實驗室

聲音生態學的實驗室裡都執行著怎樣的研究?上一回挑選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Acoustic Ecology Lab,他們發展在地走聽、社區參與聲音錄製、傳感技術等,也分析聲景數據資料以了解環境生態。而臺灣在中研院由林子皓老師帶領的海洋聲景生態資訊實驗室,則聚焦在以遙測的方式蒐集聲音資料研究分析環境與變動與生物的多樣性,也探討人為活動如何影響環境生態。

閱讀全文 »
Scroll to Top